盼AI導入環境治理 環境部監資司擬改名「環境科技及資訊司」

為提升AI工具導入環境資訊科技運用,環境部今(6)天表示,「監測及資訊司」將調整為「環境科技及資訊司」,並將成立「人工智慧與資料治理中心」。(記者陳嘉怡攝)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為提升AI工具導入環境資訊科技運用,提供環境治理的科學根據,環境部今天(6日)表示,「監測及資訊司」將調整為「環境科技及資訊司」,並將成立「人工智慧與資料治理中心」。目前該項組織與人力調整,正報請行政院核定當中。
監資司長張順欽表示,監測資訊司過去著重在環境監測取得空氣品質、水質等各類資訊,以及空氣品質預報等。現在科技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環境資訊也必須強化科技應用,未來監資司將蛻變為「環境科技及資訊司」,目前全台有78個空品監測站,加上其他單位自動監測站,共超過200個,環境資訊需要有更系統化的資訊整理。
張順欽說明,未來環境科技及資訊司將成立「人工智慧與資料治理中心」,重點工作包括前瞻數位科技發展應用,導入數位孿生及數位工具預測氣候資訊變化;強化跨部會、跨產學研與公私協力合作,深化環境與健康等資料解析;導入人工智慧科技應用,透過AI做初步篩檢監測資料數據、協助環評書件審查;整合環境部核心資訊與提升資訊整合效能,例如開放資料與開放政府、環境部資訊與資安系統總體檢,以及數位轉型新科技導入與技術支援。
張順欽表示,「環境科技及資訊司」從現在底下4個科增加至7個科,在環境部總人力員額不變之下,會調度環境部下各單位的資訊人力來服務,讓環境部各單位的環境資訊管理橫向溝通更加順暢。目前組織與人力調整,正報請行政院核定當中。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監資司過去一邊預報一邊整理資訊,業務相當繁雜,未來運用新科技進行資料治理相當重要,希望能大幅增加資訊處理的量能,才會有「環境科技及資訊司」的出現,讓空污來源、污染排放等重要數據,都能用科學數據清楚向大眾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