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國際書展聚焦台美、本土 《楊西崑訪談》塵封32年首公開

國史館與所屬台灣文獻館即日起至4月9日參與台北國際書展,以國人關注的台美關係及本土題材為核心,精選多部代表性出版品。(圖由國史館提供)
〔記者陳昀/台北報導〕國史館與所屬台灣文獻館即日起至4月9日參與台北國際書展,以國人關注的台美關係及本土題材為核心,精選多部代表性出版品,現場有每日精選書籍6折優惠,並安排7場專家學者座談,回顧歷史軌跡、展望未來。6日下午館長陳儀深將主持「戰後台美關係發展」新書發表座談,並介紹塵封32年首度公開的《楊西崑先生訪談錄》等3本重要新書。
根據國史館規劃,今天下午2時於展位D201邀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孫大川、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劉益昌及文史作家鄧相揚來共同導讀《小琉球事件調查研究》與《霧社事件調查研究》。前者深度剖析小琉球「烏鬼洞」與Lamey人等傳說背後的歷史真相;後者則從原住民族視角切入,展現霧社事件多面向的史實與文化內涵,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些珍貴歷史的重要篇章。
2月5日(三)上午10時30分於展位D201舉辦《台灣環保運動史料彙編》新書發表暨座談會,邀請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吳明全與創會會長施信民共同對談,該書收錄1980至2000年間「反公害運動」、「生態保育運動」、「反核運動」等環保運動史料,回顧近半世紀的台灣環保運動的奮鬥歷程。同日下午2時舉行《秦賢次先生訪談錄》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邀請秦賢次親自主談,並由作家兼製片人蔡登山與談,聚焦台灣保險產業的發展歷程,呈現鮮活的第一手見證與珍貴的歷史回憶。
2月6日(四)下午2時,於展位D201舉辦「史實、敘事、大螢幕──《羅妹號事件》與多元呈現」座談會,邀請原住民族電視台前副台長丹耐夫‧正若、《斯卡羅》劇集導演曹瑞原、陳玉苹教授共同介紹新書《羅妹號事件:近代世界擴張與在地生活限縮的開端》,座談會將深入探索史實中的原住民族觀點,並激發對小說與戲劇改寫的思考,旨在從多元視角重新創建場景,引領讀者貼近歷史真相。
2月6日(四)下午3時30分於黃沙龍舉辦「戰後台美關係發展」新書發表暨座談會,由國史館館長陳儀深主持,邀集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及台大法律系教授姜皇池與談,探討戰後台美關係的發展脈絡,聚焦介紹3部重量級新書,包括塵封32年後首次公開的《楊西崑先生訪談錄》、見證台美關係重要轉折的《從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到台灣關係法史料彙編》,以及橫跨杜魯門至柯林頓時期、回顧美國對台灣國際地位深遠影響的史料彙編《美國國家安全與對台政策檔案選譯》,這些書籍收錄近年來陸續解密的關鍵文件,為研究台美關係提供全新視角與珍貴素材。
2月7日(五)下午2時,於展位D201舉辦「兩蔣日記透露的訊息」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將介紹近年來陸續公開出版的兩蔣日記。此次座談會邀請劉維開教授、陳翠蓮教授擔任主講人,帶領讀者閱讀兩位強人的日記,從最高政治領導人的視角,探討戰後台灣的政治決策,及其人際來往、家庭關係,呈現兩蔣少為人知的一面。
2月8日(六)下午2時,於展位D201邀請鄭麗玲教授和沈佳姍教授來導讀《台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和《台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紀錄》。這兩本書原為日本時代總督府用以展示警察工作及衛生方面知識的施政成果,內容幾乎涵蓋人民生活的各個面向,從公共衛生到治安維護無所不包。透過寫真帖中珍貴的圖片與詳細紀錄,具體感受當時警察工作的多元面貌與庶民的生活樣態,不僅展現警政制度的演變,也為研究台灣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提供重要依據。

國史館與所屬台灣文獻館即日起至4月9日參與台北國際書展,以國人關注的台美關係及本土題材為核心,精選多部代表性出版品。(圖由國史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