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成國人曾遭遇網路性別暴力 非異性戀男3成曾受害

衛福部保護司公布國內首次「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近6成國人曾遭遇網路性別暴力。(記者林志怡攝)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網路使用日漸普及,性別暴力也不再限於實體,通過網路、數位管道快速散播,衛福部保護司今日公布國內首次「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發現國人數位或網路性別暴力經驗終生盛行率達到59.4%,1年盛行率也高達47.4%,各類型的受害樣態中,又以「非異性戀男性」終生盛行率30.2%最高。
日前爆發多起數位性影像事件,引起民眾不安。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王珮玲說,團隊在保護司委託下展開全國首次數位、網路性別暴力調查,調查對象為我國18至74歲的民眾,通過網路問卷形式進行,總計收回5030份有效問卷。
王珮玲指出,調查結果發現,有47.4%在過去1年內曾遭受數位或網路性別暴力,且70.4的民眾最後一次受害環境為即時通訊軟體或社群媒體。另高達59.4%的民眾在年滿15歲以後,曾經有過數位或網路性別暴力經驗,足見相關性別暴力型態是國人普遍的經驗,且各年齡層的盛行率都在4成以上。
然而,王珮玲說,填答的受害者中,僅有39%曾經求助,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通過非正式管道尋求協助,其中以「朋友、同學」78.8%最高,其次為「手足、家人或其他親戚」的25.1%、「網友或網路上其他人」的17.3%,而尋求正式管道者,以輔導諮商人員、網路平台、上司、長官、同事等為多。
王珮玲也提到,數位或網路性別暴力其實與「性別及性傾向」息息相關,調查中發現,「非異性戀男性」的數位或網路性別暴力終生盛行率高達30.2%,「非異性戀女性」15.2%次之,接著才是「異性戀女性」的9.5%,「異性戀男性」的6.1%。
此外,王珮玲指出,「非異性戀男性」遭逢事件後求助比例為42.0%、「非異性戀女性」求助比例為52.1%、「異性戀女性」為43.8%、「異性戀男性」為26.3%,但細究其求助對象可以發現,非異性戀者求助於正式管道的比例遠較異性戀者來得低。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說,非異性戀者在進行求助時,還要同時面臨出櫃的壓力,會加大對外求助的阻力,呼籲各界先從「不要責備被害人」開始改變,建構友善的社會環境,並加強宣導求助管道資訊,讓被害人勇敢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