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稻穀農民驅鳥戰術盡出 稻草人已經不再是選項

驅鳥戰術最常見的鞭炮,農友做了炮陣地與簡易定期裝置。(記者蔡宗勳攝)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正值嘉義地區一期稻作抽穗期,由於稻穀灌漿時麻雀的最愛,在麻雀成群空襲下往往成了空包彈,稻農損失慘重,因而這個階段是保護稻穀最重要時期,農民祭出各種方法驅鳥,除在稻田綁上五顏六色彩帶降低麻雀空襲,放鞭炮成了最常見的方式,也是稻農的嘉義縣議員黃榮利打趣說「現在不是雞叫大家起床,而是被此起彼落的鞭炮聲叫醒」,至於以往常見的稻草人,因功能有限已較為罕見。
黃榮利表示,稻穗開花授粉後開始灌漿,這個時候稻穀的味道最鮮美,也成了麻雀的最愛,由於麻雀群數量都是數以百計,甚至是成千上萬,因而只要是被麻雀群襲擊,損失難以算計,雖然有人稱鳥吃剩下就是農民的,但完全不做驅鳥作為的稻田,收成率可能低於五成、血本無歸。
黃榮利指出,麻雀大多天亮就出來覓食,中午大概會休息2個小時,下午2點之後又繼續覓食到傍晚5點左右歸巢,也就是從授粉灌漿到結穗稔實約20天的時間,農民必須從早到晚進行驅鳥大作戰,只有中午「跟著」麻雀午休,白天的作息幾乎整個被麻雀牽著走。
六腳鄉陳姓農友說,灌漿期鳥害最為嚴重,為免稻穗被鳥偷吃,趕鳥的方式五花八門,以往都是在田間放置稻草人,但效果不彰,甚至成了鳥兒的棲息站,於是在稻田牽繩繫上亮色彩帶或綁CD光碟製造反光驅鳥,還有放老鷹風箏、超大黑色塑膠袋等嚇鳥,但最主要還是放鞭炮,突如其來的巨響可以嚇跑麻雀群,因而這個時期天一亮就到處是鞭炮聲。
黃榮利強調,結穗稔實到成熟期約10天的時間換斑鳩來搶收成,也就是前後約1個月時間都是保護稻穀不被鳥族危害的關鍵時期,農友頂著烈日與成群結隊由空而降的鳥類作戰真的很辛苦。

驅鳥戰術之一的亮色彩帶。(記者蔡宗勳攝)

抽穗期的稻穀遭麻雀襲擊後,形成灰色的空包彈。(記者蔡宗勳攝)

農友為保護稻穀,用各種驅鳥戰術。(記者蔡宗勳攝)

稻農為保護稻穀,用盡各種驅鳥戰術。(記者蔡宗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