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花村將熄燈 台灣好基金會扎根南州翻轉鄉鎮

大潮.南扎根計劃的駐點人員深入南州的農產業,今年並發行《南州人.農風景》。(記者陳彥廷攝)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台灣好基金會於台東鐵花路所打造的鐵花村音樂聚落將於年底熄燈,但推動地方創生的火種不熄,台灣好基金會及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攜手打造的「大潮.南扎根計畫」,不僅在年中推出類地方誌的《南州人.農風景》,南州鄉的辦公室也打鐵趁熱近期開幕,台灣好基金會地方辦公室強調,兩地性質完全不同,但主要核心仍是以不同的方式讓小鄉鎮翻轉命運。
出身潮州鎮的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與來自南州鄉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兩人為回饋故鄉,兩個基金會於2015年即聯手打造「大潮.南扎根計劃」從自己故鄉做起,編織、訴說南方小鄉鎮的故事,經過多年蹲點「翻土打底」後,潮州已在每年春季封街建基路舉辦「春潮集」市集,多年擾動活絡沉寂老街,並藉由這些年的資源盤點串起專屬於地方特色的小旅行,進一步告訴外界潮、南的特色與美好。
台東鐵花村將熄燈,屏東南州的辦公室則是甫開幕,該基金會地方辦公室指出,大潮.南計劃是以在地土地的關心及永續為最重要出發點,2016年當時就已請蔡明介董事長回到母校南州國小種菜,展開神農計畫,並擴及鄉內的另2間溪北、同安國小,希望從求學的最初階段將故鄉永續的概念扎根,國小部分有神農計畫、自我領導力教育、潮書院、藍天教室外,南州國中亦透過農業技藝職群計劃配合,引進業師指導,提早讓學子更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
基金會指出,8年來與在地網絡結織,從點而線而面,不僅串起在地鄉親與職人,也獲得了更多的認同與激勵,今年稍早南州辦公室也落成,除了繼續擾動、盤點資源,由蹲點的工作人員以擁抱南州的方式慢工出細活,探索南州,更希望未來能夠成為南州鄉文藝或是文化的集散地。
基金會強調,南州就是以農以功夫扎實的農業產業為基底,透過創新教育豐沛下一代,並以人文藝術形塑城市景觀,將環境保育融入農村生活,凝聚南州價值,打造「永續農村」的生活風格,像目前已推出《南州人.農風景》的現代地方誌,未來將持續發行新刊,對外介紹南州最好的一面,未來將持續結合週邊產業、景點,從點串起小旅行的線,再交織出專屬屏東的產業、文化面。

大潮.南扎根計劃的駐點人員深入南州的農產業,今年並發行《南州人.農風景》。(記者陳彥廷攝)

大潮.南扎根計劃的南州辦公室近期開幕。(記者陳彥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