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籲加速起徵碳費 每噸500元並逐年增至3千元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等環團強烈呼籲,環境部今年底前就要確定碳費的起徵費率,並在無優惠費率前提下,碳費每噸500元起徵,並以2030年時每噸3000元為目標,逐年調升。(環權會提供)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全球氣候變遷下,台灣亦暴雨成災,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等今(21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環境部別再拖延減碳進程,要求今年底前確定碳費起徵費率,並認為每噸500元起徵,並以2030年時增加至每噸3000元為目標,逐年調升,以落實世代正義與污染者付費原則。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表示,環境部聚焦碳權交易,而碳費子法草案至少應公告60天才能施行,但至今未見碳費子法的蹤跡,恐將收取時程一延再延,認為碳費才是真正有減碳效果的工具,懷疑我國減碳政策根本不受重視,只是推動經濟發展、綠色經濟的背景板而已。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徵收碳費是對排碳者的責任及公平原則,將溫室氣體外部成本內部化,但環境部未向社會大眾強調碳費本質,而依據美國環保署估算,1噸二氧化碳外部成本高達190元美金(6100多元台幣),新加坡明年起徵碳稅每噸570元、韓國去年碳交易價格每噸540元,故認為台灣每噸起徵費率應為500元,並逐年增加,到2030年時應至每噸3千元,才能克服台灣工業減碳惰性、接軌國際碳定價。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仲恩表示,碳稅費能明訂排碳成本,而環境部現在規劃的碳費優惠費率徒增行政成本,導致失焦,且從污染者付費的根本來說,優惠費率也多此一舉,反而補貼廠商。大學生陳欣則說,年輕世代面臨碳債,留給未來淨零轉型的時間不斷被壓縮,要求政府應加速課徵碳費,來回應世代正義。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表示,今年2月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布施行,以碳費徵收機制為主,鼓勵納管事業自主減量,以電力及製造業為主要納管對象,明年起,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就會被納入計價,減碳時程上並無延後,也重申企業要達實質減量才能申請優惠費率,若未達標也將追繳,將採多元機制引導企業加大加速碳排減量,今年底提出相關子法,徵收費率將於明年第一季提交審議會討論後,由環境部核定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