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屆性暴力市集開展 建構被害人視角共伴復原路

NGO團體催生全台首屆性暴力市集,今(15日)起至17日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擺攤,透過傳遞被害者當時穿著、社會偏見印象,到傷後療癒、親友陪伴等知能建構,藉此提供倖存者更多支持,走向復原之路。 (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力量就會變得更強大!」台灣#MeToo發展至今,社會仍有諸多性暴力倖存者等待發聲,為此NGO團體催生出全台首屆性暴力市集,今(15日)起至17日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擺攤,透過傳遞被害者當時穿著、社會偏見印象,到傷後療癒、親友陪伴等知能建構,藉此提供倖存者更多支持,走向復原之路。
性暴力倖存者匿名社團「暖暖Sunshine」創辦人湯淨指出,自己曾受好友性侵長達半年,但報警時卻遭檢警及社工不友善對待,家人亦開始指點穿著,成「性暴力囚犯」,為讓其他倖存者不孤獨,成立線上匿名社團交流,今也創辦「一ㄡˇ伴逛市集」,讓倖存者締結更多友伴與有伴,共同走過復原之路。
立法委員范雲更說,台灣#MeToo事件爆發,自己辦公室也收到50個求助,但被害人卻備受質疑與譴責,更有被害者遭母親阻止開記者會,強調:「可恥的是加害人!」也指出metoo運動不會只有一個人,「當我們在一起,力量就會變得更強大」
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秘書吳姿瑩說,今年5月起台灣metoo,許多當事人發聲,看見倖存者終於有力量,社會也更加友善,另指出,被害人約4分之1是學生,且78%以上有創傷反應,呼籲大家相挺倖存者,終止性暴力。
台灣數位女力聯盟理事長張裕焯說,聯盟也發生錯事,會做到熄燈的一刻,而台灣加害者易利用開玩笑、無知來脫罪,希望孩子與另一半生活在更安全社會,絕不允許性別暴力。
台北市社會局長姚淑文說,自己30年前就擔任社工,如今看見倖存者挺身建構支持,呼籲社會成為支持者。
兒少權心會秘書長李姿佳說,被害人易因故引發創傷記憶,包含衣服、氣味、動物叫聲等,但親友卻對創傷不理解,感到「難搞」,盼社會理解創傷,形成支持力量,如同遊戲組團,幫被害人共同面對「大魔王」。
倖存者之一的東吳大學社會所研究生黃靖茹敞開心境,直言「闡述敘事」非常重要,才能讓自己成為主體,因被害人追求正義最大困難是,執法單位難顧及感受與需求,大眾更有誤解與汙名,經由被害人敘說,聆聽其身上發生什麼事,大眾才能深刻理解性暴力,希望被害人有一天可以是完整的人、行動的人,不再痛苦。(16:17更新)

性暴力倖存者匿名社團「暖暖Sunshine」舉辦首屆性暴力市集,要增進更多性暴力知能,創造被害人更友善社會,如展示出被害人遇到侵犯時的穿著,破除社會總是以為被害人穿著暴露才引發犯罪等「完美被害者」的刻板印象。(記者吳柏軒攝)

首屆性暴力市集「一ㄡˇ伴逛市集」要透過傳遞更多知能,包含提供傷後療癒等方式,讓被害者彼此共伴,走過艱困復原路。(記者吳柏軒攝)

首屆性暴力市集「一ㄡˇ伴逛市集」,展示出被害人遇到侵犯時的穿著,破除社會總是以為被害人穿著暴露才引發犯罪等「完美被害者」的刻板印象。(記者吳柏軒攝)

全台首屆性暴力市集「一ㄡˇ伴逛市集」用被害人視角,表達其面對的社會歧視與親友壓力,傳遞很多事情並非「自己不說」,更多的是說了卻遭受更多傷害。(記者吳柏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