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桃園地景藝術節9/8-9/25免費逛 30件裝置藝術各有巧思

「大溪神獸」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大溪神獸」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2022/09/07 23:37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已停辦一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8日起至25日回歸在大溪區展出,今年主題「川行脈動」,以「川」字的象形意象,展區將桃園母親河大漢溪沿線景點串聯起來,邀請28位藝術家攜手14組在地民眾創作30件裝置藝術作品,分布在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濕地與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等5大展區,今年活動共規劃22場表演藝術活動、16項主題體驗活動、22場小旅行活動、3場主題特展、5場講座論壇及10場「食地景」餐食活動,邀請民眾一起來「品藝術、遊地景」。

8日下午開幕式於大溪河濱公園登場,邀請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帶來《土地的歌》,以及結合泰雅族文化傳襲者達少.瓦旦口述傳統吟唱與口簧琴的《原響》演出,將由市長鄭文燦帶領在地參與單位及參展藝術家一同搖動風鈴,為本屆地景藝術節的開幕祈福。

展出作品中,來自台東魯凱族原住民的藝術家安君實(拔舒浪‧魯魯安),將兒時在山林探險,抓溪蝦螃蟹、搭秘密基地,晚上在山壁凹洞處過夜,生火煮食抓到戰利品的回憶,轉化成1座長7.5、寬4.5、高3.5公尺的「山林遊樂場」,利用空間高度,設計出宛如山洞的藝術品。

由藝術家撒部.噶照創作的「來時路」作品,以阿美族傳統「魚笙」為造型發想,以竹子、5分圓鐵、不鏽鋼空心球製作出長35公尺的藝術品,象徵阿美族原住民從原鄉花蓮秀姑巒溪遷徙至桃園大漢溪岸撒烏瓦知部落,傍水而居的遷徙過程。

迎接9月韭菜開花的到來,藝術家安聖惠以斗笠、竹材、防水漆、棉線創作的「花田下的詩意」作品,藉由花田的意象,設計出迷宮般的田畝,導引人們感受農夫耕耘後的足跡,歌頌農民勞作的成果。

藝術家王振瑋創作的「大溪神獸」作品,以具象的抽離後再重新揉捏成具象的形塑,參考大溪當地建築中常出現的龍子「鴟尾」形象,創造出一個守護水域的神獸;由藝術家蔡爾平創作的「千風萬縷情」作品,以不銹鋼材代表不朽台灣意識,美麗璀璨玻璃馬賽克代表原民文化與圗騰。

由藝術家陳幸雄創作的「合時」作品,以大漢溪棲地常見的黑翅鳶為主題。另外,月眉溼地的外來種生物繁殖迅速,例如美國螯蝦與福壽螺等,由藝術家羅元鴻、楊海茜所創作的「粉紅泡泡」、「蝦毀」作品,呼應防治議題,連不務農的人看見粉紅色卵塊都會心生嫌惡,呼應。

「山林遊樂場」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山林遊樂場」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來時路」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來時路」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合時」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合時」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花田下的詩意」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花田下的詩意」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千風萬縷情」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千風萬縷情」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蝦毀」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蝦毀」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粉紅泡泡」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粉紅泡泡」作品。(記者李容萍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