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濱海掩埋場硬體損壞、邊坡外露 環團憂:垃圾恐進入海洋
環境資訊協會濱海掩埋場調查發現,有4分之1的掩埋場,因硬體損壞或邊坡外露,導致場內廢棄物可能散逸到周遭環境、進入水體,呼籲主管機關重視。(記者羅綺攝)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近來海洋垃圾問題備受矚目,但除了透過淨灘活動末端清除外,垃圾的源頭減量與阻絕也至關重要。環境資訊協會「濱海掩埋場調查」發現,4分之1的掩埋場,因硬體損壞或邊坡外露,恐導致場內廢棄物可能散逸到周遭環境、進入水體,呼籲主管機關重視。
環境資訊協會組長陳姿蓉表示,環境資訊協會自2019至2020年執行「濱海掩埋場調查」,透過資料盤點與現場踏查等方式,檢視濱水體(濱海、河岸)場址是否有廢棄物外流的狀態,並以非廢棄物逸散至環境成為海洋廢棄物的可能性進行風險評比。
環境資訊協會2年內共調查了70座台灣本島的濱海掩埋場,發現有2座場址沒有出現在政府公開資料中,且各縣市普遍有廢棄物堆置在掩埋場內的跡象。
陳姿蓉說,70座場址中有43座場址有露天堆置的情形,占比約61%,其中屬於海岸地區有垃圾露天堆置的有14座,而今年初彰化縣芳苑掩埋場更被發現海堤破損、掩埋場下方被海浪掏空,垃圾恐隨著漲退潮進入污染海洋,「海岸地區並非垃圾掩埋場妥適的場域」。
環境資訊協會調查團隊以「場內廢棄物散逸至周遭環境、進入水體的可能性」作為風險分級,扣除其中調查資料不足以進行風險分級的16座場址,另外54座場址分別是:高風險場址14座(25.9%)、中風險25座(46.3%)、低風險15座(27.8%)。
此外,環境資訊協會也發現「掩埋場變成堆置場」,擔憂恐會發生火警;據統計,2020年11月至今,新聞報導的掩埋場火警至少16起,環境資訊協會大力呼籲,掩埋場火警風險不容忽視。
環境資訊協會呼籲,中央應協同地方攜手盤點全國掩埋場址資料,並加強掩埋場管理、落實廢棄物多元處理、加速廢棄物減量措施,才能有效抑制濱海、河岸垃圾進入海洋。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劉俊迪表示,環保署會持續督導地方政府健全環保設施營運管理及執行垃圾減量與回收工作,並將參考這次環境資訊協會的風險分級場址,加強巡檢確認臨海掩埋場貯存結構物維護情形。
劉俊迪說,如發現掩埋場設施損壞,會要求地方提出具體改善計畫,環保署也將適時補助經費給予協助,並加強查核督導各掩埋場營運管理及設施維護,以杜絕二次污染發生。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劉俊迪表示,會參考這次環境資訊協會的風險分級場址,加強巡檢確認臨海掩埋場貯存結構物維護情形。 (記者羅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