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銅山館彩繪保存 邀2組人馬進行現代與古法修復
來自台南采牧士山房,用現代手法為銅山館清洗彩繪。(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馬公銅山館是清朝水師營駐紮所,與其他提標館、南澳館、海山館奉祀天上聖母媽祖不同,銅山館奉祀武聖關公。其實銅山館興建之初也是奉祀天上聖母,後別建會館崇祀武聖,至今建廟已有168年歷史。由於歷經百餘年香火鼎盛,廟頂彩繪被燒香油汙汙染,因此廟方邀請台南采牧士山房、澎湖本土的良文藝文工作室2組人馬,進行部分廟頂彩繪修復工作。
根據歷史記載,銅山館源於乾隆(1750)「山西關夫子廟」。原銅山館前是媽宮最大廣場,為主要市集之地,舊稱「館口」,位於今馬公市仁愛路、中正路交叉口。昭和10年(1935)乃遷至「媽祖館」合祀,在現址改稱「銅山武聖殿」,又稱「山西夫子廟」;現稱「銅山館」。銅陵媽祖館、銅山館皆淵源於中國福建漳州東山銅陵。
由於銅山館的前身為清朝水師伙房,都是中國福建東山士兵,全館歷經10年由東山人自籌自建,並邀請出身東山彩繪大師黃友謙與父親黃文華,進行廟宇彩繪,由於歷經百餘年香火鼎盛,廟頂彩繪被燒香油汙汙染,因此廟方邀請台南采牧士山房、澎湖本土的良文藝文工作室2組人馬,進行部分廟頂彩繪修復工作。
代表現代藝術的台南采牧士山房,以現代手法進行清洗工作,而走復古路線的良文藝文工作室,則用復古手法進行修復,透過現代與復古交錯清洗,讓廟頂彩繪重現昔日光彩,更重要的是透過修復彩繪,向外界宣告銅山館不是要重建,而是進行古蹟修復改建,將有裂痕的樑柱展開補修整理,而非全面拆除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