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原民好物 太麻里農會推廣穀物界紅寶石「紅藜」

太麻里地區農會在安朔村台九線旁打造5公頃藜花海田,預計1月中,紅藜就會由綠轉紅,春節期間最豔麗。(記者陳賢義攝)
〔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行銷推廣雜糧作物,提升南迴地區觀光發展,台東縣太麻里鄉農會一連3天在達仁鄉立圖書館前廣場舉辦「國產雜糧行銷推廣暨紅藜花海示範景觀營造活動」,白斬紅藜雞、紅藜魔鬼蛋、還有結合地瓜跟布丁的紅藜甜品,道道色香味俱全,食材完全出自部落;農會總幹事莊慶輝表示,紅藜是南迴地區重要雜糧作物,每年平均種植100公頃,雖然去年因產量暴增導致滯銷,但仍鼓勵農民續栽,將規劃5公頃紅藜花海,讓大家看見原民好物。
紅藜是台東原住民部落的傳統作物,耕種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因藜麥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和多種礦物質,尤其紅藜營養價值更較外國進口藜麥來得高,素有穀物紅寶石之稱,2008年正名為台灣藜。推廣台東台灣藜農業與觀光產業,太麻里地區農會擬訂「南迴寶物臺灣藜產業升級輔導示範紅藜花海景觀營造計畫」向農委會申請「農村再生基金計畫」補助,立委劉櫂豪居民協助不遺餘力,爭取到了110萬元的補助。
土坂夢馨羽家政班負責人盧琴華說,對原住民而言,紅藜是一個像寶石的寶物,家政班因而發想該如何搭配在地食材,研發出更多元又健康的美食與甜品成果看得見。劉櫂豪表示,達仁鄉是台灣藜主要產區之一,位於南迴公路出口,南迴改通車後大幅縮短台東與高雄路程,方便更多遊客來台東旅遊,紅藜花海景觀設計實施後,盼能吸引更多觀光人潮,同時推廣這富有文化意涵與營養價值的作物。
太麻里地區農會表示,規劃在安朔村台九線旁打造5公頃藜花海田,預計1月中,紅藜就會由綠轉紅,且持續到2月底,春節期間最豔麗。

提升南迴地區觀光發展,太麻里地區農會一連3天行銷推廣紅藜等雜糧作物。(記者陳賢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