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守護布農族丹大傳統領域 馬遠、地利族人走路回「家」

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丹社傳統領域守衛隊」,沿著關門古道清理道路上的倒木路障,沿途也搭建工寮,希望回到丹大的路維持暢通,「每年都能回家探望」。(雪羊提供)

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丹社傳統領域守衛隊」,沿著關門古道清理道路上的倒木路障,沿途也搭建工寮,希望回到丹大的路維持暢通,「每年都能回家探望」。(雪羊提供)

2020/12/06 06:13

首次上稿 12-05 23:19
更新時間 12-06 06:13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原居南投丹大溪流域的布農族丹社群族人,日治時期因「集團移住」政策被迫離開原居地,今年結合花蓮馬遠、南投地利的丹社群年輕人組成28人的「布農丹社傳統領域守衛隊」,上月26日起分別從中央山脈的東西兩邊出發,歷經8到10天行程今天下山。這次不僅延續馬遠部落今年4月「修路回家」的計畫,這次已推進到冬庫蘭溪底,也是80多年來第一次有南投的家族成員循著祖先「被遷移」的路線走到花蓮,意義重大!

1932年到34年間,布農族丹社群因日人集團移住政策,讓丹大溪流域的布農族人離開了老家,一部分東遷到花蓮萬榮鄉馬遠村,也有部份搬到卓溪崙山、立山,另有部份搬到南投地利。

當年布農族人扶老攜幼拔山涉水從祖居地走到馬遠,是借道1886年開闢的「集集水尾道路」(關門古道),沿著關門西稜翻過近3000公尺的中央山脈主脊後,陡下1000多公尺到馬太鞍溪底,隨即又爬升到海拔2937公尺的倫太文山,才沿著倫太文東稜經興魯郡山、拔子山抵達馬遠。

在搬到馬遠的新天地落腳後,早期還有布農獵人沿著古道走回丹大,隨著老獵人年事漸高,路徑淹沒在荒煙漫草中。馬遠部落的青年Tulbus Mangququ(馬詠恩)與協助丹社群調查傳統領域的學者鄭安睎,今年4月發動部落青年重修回鄉之路,第1梯次在拔子山石洞獵寮、興魯郡山西鞍搭建完成2處休息工寮。

今年第2次的行程擴大為「布農丹社傳統領域守衛隊」,分成東西2路,馬遠出發的隊伍上月28日由馬詠恩及部落青年們10多人,背負著長輩的期待往丹大方向前行,接續在倫太文前鞍、馬太鞍溪上游的冬庫蘭溪底搭建2處簡易工寮,與地利出發的族人在本月1日在冬庫蘭「2路大會師」,最後一同走回馬遠,28人大隊今天平安下山。

馬詠恩說,天氣比想像中還要更溼冷泥濘,當初第一次由部落長輩帶路上山時,曾經許願有一天要和部落的哥哥及弟弟們再回來,維持古道的暢通、探望舊部落地下的老人家。這次除了原有班底,更新加入6、7個年輕人,「感覺有那麼一點接近了」,但他說,其實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他說,老人家當初從丹大走到馬遠的路,真的不簡單,希望結合週邊部落丹社的年輕人、都市返鄉的年輕人一起「用雙腳來支持」,每年回丹大2次,這次工寮已推進到馬太鞍溪上游的冬庫蘭溪底,明年希望推進到丹大的家;馬詠恩也道出心裡的願望,希望有一天用直升機載老人家回去看看父母親出生的地方,相信只要走在對的方向,總有一天可以達成。

馬遠青年強哥說,8天7夜的路很艱辛,天氣的嚴酷及泥濘的道路,憑著一股想要回家的信念支持著自己,「到現在仍然覺得,能走上這條路非常的夢幻」,更希望明年一定要把這條路走完;另一位青年分享說,因為詠恩的號召,放下台北的工作也要義無反顧的參加,「錢再賺就有了」!因為他知道「這是帶有我們丹社群血液的一條路」。

從南投地利出發的關門古道全段隊伍,由學者鄭安睎領隊。隊中62歲的布農族卡社群長輩Tama Husung(谷長青),他的二姑嫁給布農族丹社群的姑丈,集團移住時隨著姑丈搬到馬遠,與移住到地利的父親分開,姐弟在戰後透過教會系統尋人,20多年後一家人才相認。

谷長青說,表姐還在住在馬遠,昨天表姐看到他從南投走過來看她,高興得掉眼淚,一路上他也體會到2位長輩翻過中央山脈走到花蓮的心情及苦衷,「這段路走得很值得」。

曾任公共電視記者的布農族丹社群族人Ali Manqoqo(阿莉曼.格格)是全隊唯一的女生。她說,踏上古道感受祖先被迫離鄉的辛酸,女人還得手上抱著、牽著孩子行走漫長的山路,一路上心情很激動,而且路上還頻被隊友提醒,這是80多年後首次丹社群女性踏上這條遷移的路,忍不住想「真不知道當時祖先是怎麼走過來的」。雖然出發前1個月曾生病住院,她仍堅持要自己背裝備不讓老公分攤。她說,能完成全程都要感謝先生Lizu Maitangan(谷光明)的支持,以及隊友暖心的照顧。

布農丹社傳統領域守衛隊在冬庫蘭溪底搭建工寮前,準備米酒祭品敬拜祖先。(鄭安睎提供)☆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布農丹社傳統領域守衛隊在冬庫蘭溪底搭建工寮前,準備米酒祭品敬拜祖先。(鄭安睎提供)☆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花蓮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青年,今年4月起重修返回丹大祖居地的關門古道,本月2日在馬太鞍溪上游的冬庫蘭溪底旁高灘地搭建工寮,為馬遠返回丹大的古道提供休息站。(鄭安睎提供)

花蓮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青年,今年4月起重修返回丹大祖居地的關門古道,本月2日在馬太鞍溪上游的冬庫蘭溪底旁高灘地搭建工寮,為馬遠返回丹大的古道提供休息站。(鄭安睎提供)

花蓮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丹社群年輕人,逆走關門古道往丹大方向,古道同時也是布農丹社群先人的遷移之路,部落青年在冬庫蘭搭建簡易工寮,在工寮骨架掛上「布農丹社傳統領域守衛行動」布條,宣示傳統領域主權。(雪羊提供)

花蓮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丹社群年輕人,逆走關門古道往丹大方向,古道同時也是布農丹社群先人的遷移之路,部落青年在冬庫蘭搭建簡易工寮,在工寮骨架掛上「布農丹社傳統領域守衛行動」布條,宣示傳統領域主權。(雪羊提供)

布農族卡社群長輩Tama Husung(中),在關門西稜撿到一個早期的雨量計,同行的學者鄭安睎說,年輕時探勘關門古道時,因稜線缺水,曾經從雨量計取水來飲用。(鄭安睎提供)

布農族卡社群長輩Tama Husung(中),在關門西稜撿到一個早期的雨量計,同行的學者鄭安睎說,年輕時探勘關門古道時,因稜線缺水,曾經從雨量計取水來飲用。(鄭安睎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