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首度以風阻與海流分析 中研院示警:台灣將面臨嚴重海洋垃圾威脅

金門海灘隨處可見被海洋垃圾荼毒的痕跡。(中研院提供)

金門海灘隨處可見被海洋垃圾荼毒的痕跡。(中研院提供)

2020/11/13 12:41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全球每年約有1270萬噸的垃圾流入海洋,中研院與台大組成的研究團隊運用大數據分析運算25年全球七大洋區的垃圾分布首度發現,風阻效應和海流都會影響海洋垃圾分布,海洋垃圾從亞熱帶逐漸轉到過去被忽略的熱帶和極區,並從太平洋東岸轉到西岸,將對台灣危害巨大,該論文上月登上國際期刊。

該研究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辛宜佳,與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所組團隊從風阻效應著手,並運用大數據來分析發現,海洋垃圾的分布已有轉移,最嚴重的地區以太平洋區最嚴重,同時還有超過50%的垃圾仍然持續在海上漂流,影響海洋生態,當進入食物鏈後,未來還可能會影響人體健康。

鄭明修說,海洋垃圾分為風阻效應高的保麗龍、風阻效應中等寶特瓶類、風阻效應低的類似塑膠藍白拖鞋等。

進行海洋物理分析的辛宜佳表示,風阻效應是將海洋垃圾推送到岸上和沿岸的重要因素。在大洋區域被丟棄的海洋垃圾中,中、高風阻海漂物易隨風漂移,主要累積在熱帶海域與極區海域;低風阻垃圾,主要累積副熱帶海域,沿岸垃圾則不易受風阻效應影響,無論風阻大小皆均勻的分布於全球海域,顯示海洋垃圾的全球性威脅。

團隊也比較全球七大洋區,發現原本位在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海洋垃圾,漂離至北印度洋和南冰洋,尤其風阻愈強時、情況更明顯。

除風阻影響外,研究還指出,隨著南極繞極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的帶動,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的海洋垃圾容易被帶往其他洋區,亦即除了風阻效應外,大洋環流亦是促使垃圾在海中漂移的因素之一。

鄭明修表示,從模型模擬結果可看到,海洋垃圾分布的熱點已經轉變,不只從亞熱帶轉移到熱帶和高緯度地區,還從太平洋東岸轉到西岸,「台灣可能面臨更巨大的海洋垃圾危害,尤其是無人離島,清潔海洋垃圾更困難。」

他也表示,依照預測,由於風阻效應緣故,塑膠垃圾可被帶到更遠的地方,像是南北冰洋可能會是另一個海洋垃圾堆積的熱點。

由於台灣大部份的海洋垃圾都來自中國,柯佳吟與辛宜佳表示,目前台灣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自身的塑膠垃圾。

海洋委員會海保署署長黃向文表示,塑膠汙染是全球性的威脅,她援引2020年學者研究指出,2016年約有2300萬噸的塑料廢物進入海洋,若不改善,可能2030年會達到5300萬噸,她表示,目前政府除了結合民間船隻、潛水人士展開淨海、淨灘計畫,也從源頭來減量,像是攔截河川垃圾,還有農委會漁業署推行的流刺網實名制。

新北萬里漁港也是隨處可見被海洋垃圾荼毒的痕跡。(中研院提供)

新北萬里漁港也是隨處可見被海洋垃圾荼毒的痕跡。(中研院提供)

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左起)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辛宜佳呼籲海洋垃圾危害不容輕視。(記者楊媛婷攝)

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左起)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辛宜佳呼籲海洋垃圾危害不容輕視。(記者楊媛婷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