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全球暖化影響 中研院:21世紀末侵台颱風減少44%到54%

    中研院學者許晃雄研究團隊使用高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HiRAM推估東亞和西北太平洋區域天氣系統的變遷趨勢。(記者簡惠茹攝)

    中研院學者許晃雄研究團隊使用高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HiRAM推估東亞和西北太平洋區域天氣系統的變遷趨勢。(記者簡惠茹攝)

    2020/11/10 10:18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台灣本島今年直到11月才因閃電颱風發出首個陸上颱風警報,水情嚴峻情況也造成大規模二期作休耕,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副主任許晃雄研究指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21世紀末侵台颱風數量將減少44%到54%,為整年貢獻的雨量更會減少40%到60%;此外,根據模擬推估,全球暖化將造成台灣冬春季氣溫上升但雨量漸少的趨勢,對台灣農業、水資源將會有重大影響。

    許晃雄研究團隊使用高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HiRAM推估東亞和西北太平洋區域天氣系統的變遷趨勢,許晃雄指出,團隊用此模式計算氣候狀態,解析未來夏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會減少,21世紀末侵台颱風數量將比1979到2015年期間減少44%到54%,為整年貢獻的雨量會明顯減少很多,可達40%到60%,以西南部與東南部最明顯。

    研究結果也指出,冬春季台灣附近雨量有減少的趨勢,這是因為未來的冬季環流減弱,而春季是台灣的插秧季節,冬春雨量減少的趨勢將會提高北台灣無法順利進行春耕的風險;其次,夏秋季南海與菲律賓海的雨量也顯著減少,伴隨的是高壓環流的變遷趨勢,變遷趨勢將會隨著暖化趨勢而逐漸增強。

    而北台灣春季雨量的主要來源,為春季鋒面系統以及在鋒面前緣的盛行西南風在北部丘陵產生的降雨,研究指出,未來的東北風變遷趨勢顯示,西南氣流將減弱,南來的水氣減少,不利於降雨;鋒面分析也發現,現今的春季東亞鋒面活躍區位於台灣附近,但未來將北移,影響台灣的鋒面系統將明顯減少;這些因素都導致降雨量減少與無雨日增加。

    研究進一步分析雨量減少對北部水資源的影響,點出北台灣民生用水與桃園地區農業用水缺水的風險,在暖化趨勢的影響下可能會顯著提高,且對農業用水的衝擊較大,根據模擬推估,全球暖化將造成台灣冬春季氣溫上升但雨量漸少的趨勢,對台灣農業、水資源將會有重大影響。

    未來的颱風季期間,研究指出,菲律賓海將呈現高壓增強與降雨減少趨勢,季風槽是孕育颱風的主要大尺度大氣環流,目前氣候下盛行的季風槽將減弱,颱風活躍程度將降低,雨量因此顯著減少,研究發現熱帶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數量將減少約40%,是全球海盆中減少程度最顯著的區域,模擬也發現颱風強度在20°N以北將普遍增強,以南則減弱。

    團隊也透過高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比較暖化情境與現今氣候的颱風特性與在台灣產生的降雨,許晃雄說明,在21世紀末,2075到2099年侵台颱風數量將比 1979到2015年期間減少44%到54%,台灣附近的海溫將上升約3°C,颱風的水氣量將增加25%,風速增強4%到8%,雨量增加30%到40%。

    許晃雄指出,由於侵台數量顯著減少,颱風雨對全年雨量的貢獻也將明顯減少,以西南部與東南部最明顯,可達40%到60%;相反的,由於每個颱風所含水氣量與雨量變多,平均每個颱風帶來的雨量會顯著增加,尤其以西北部最明顯,可達40%到60%。

    許晃雄說明,上述研究成果是經過長期研究分析的彙整,包含科技部氣候變遷研究相關計畫加上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氣候變遷實驗室,並運用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超級電腦「台灣杉一號」進行長期氣候變遷模擬與推估,今年2月於科技部自然科學簡訊上呈現。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