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土壤地下水污染整治達8成 環保署:明年完成農地整治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今年是《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立法20周年,過去有8845處公告為受污染場址,如今已有7039處解除列管,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已整治約8成,剩下的2成中有1366處為農地,預計明年底前將全數完成整治,並布建監測系統;同時也會規劃低利貸款擔保,以提高地主整治意願。
環保署今天舉辦「聽,見土水 台灣生生不息」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20周年特展開幕活動,張子敬說,20年來對農地、工業區的污染進行調查、找出污染場址,截至今年9月底已完成約8成整治。
至於2成受污染場址尚未完成整治,張子敬說,少部分是技術問題,很多時候是找不到行為人;雖然依法要求關係人負責,但關係人往往沒有財力整治,因此環保署正在設計適當的財政行政措施,配合整治、開發合併,或許能找到投資人願意提供資金進行整治。
張子敬進一步說,也可以透過土污基金,提供類似低利貸款擔保,整治之後土地價值提高,就有機會把錢再還回來,如此一來,土壤污染得到改善、地主也能將土地整治完成並取得利益。
張子敬指出,農地可由土污染金整治,比較不會有問題;但事業場所常常是工廠關掉了才發現污染,在沒有生產獲利的機制的情況下,取得資金整治會比較困難;如果有機制可以協助,讓土地的價值提升,整治完成後增加利潤就會有補償,就會更有動機、動力去整治,達到環保目的。
低利貸款擔保部分,張子敬表示,目前正在規畫當中,包括找財金方面的人洽談,或設計運作機制,以及是否擔保、銀行利率規畫,希望越快越好。
此外,環保署也利用物聯網在農地布建小型連續監測系統,監測原受污染農地的灌溉渠道或是河川,是否有污染物持續流入,便可以即早發現、阻止;未來透過監測,能找到污染行為人進行求償。
至於何時才能達成百分百整治完成的目標?張子敬坦言,「還要再努力」,農地污染部分由地方環保局主動整治,但污染場址是行為人提出整治計畫,政府會依整治計畫列管改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