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土石夯層層堆疊 半世紀勇敵百颱
石門水庫為土石壩,是一層一層土石夯實堆疊蓋起來。(記者李容萍攝)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中國近期暴雨成災,尤其長江流域是重災區,網友瘋傳「三峽大壩潰壩說」引起熱議,連帶讓人憂心我國的水庫是否會出現類似情形;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郭耀程21日表示,供應桃園地區用水的石門水庫為土石壩,是一層一層土石夯實堆疊蓋起來,高度133.1公尺,因承受的推力壓力計算方式不同於三峽大壩,兩者最怕的就是都不能出現溢頂的情況。
石門水庫位於桃園市大溪、龍潭、復興3區與新竹縣關西鎮之間的石門峽谷,1964年啟用時為遠東最大的水庫,主壩原規劃混凝土拱壩,興建期間基於壩基承載力考量,修正為土石壩,施工8年,主要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排洪隧道、電廠、後池及後池堰等結構物。
早在1963年即石門水庫啟用前一年,由於葛樂禮颱風引發超大洪水,政府檢討後於1979年在大壩右岸山脊增設排洪隧道,歷年水庫洩洪時滾滾洪流從大壩噴得又高又遠,有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礡,十分壯觀;水庫啟用迄今勇敵百颱,早期石門水庫管理中心前輩曾流傳,當時建造工程總工程師顧文魁對石門水庫深具信心,水庫完工蓄水時,顏文魁帶著啤酒老神在在坐在壩頂觀賞,充分展現「敢坐在那裡表示水庫很堅固,不會垮」的霸氣!
郭耀程說,台灣的水庫每5年辦理整體安全評估,包括檢視當初的設計、施工和管理,如果這5年遇上像艾莉強颱、921大地震等重大天災,會更注意有沒有未考量周延的因素和新的情況,並列入警戒值。
石門水庫滿水位245公尺,到壩頂是252.1公尺,北水局在防汛期和平時都會監控水位高度,土石壩很怕溢頂,一旦發生,強大的水流會破壞層層夯實的土石,等於破壞水壩,防汛期從小水量的排洪到大水量的溢洪,都是保護水庫安全的重要應變措施,排洪能力已提高至每秒1萬3800立方公尺,足以應付防汛期間水庫安全問題。
經濟部水利建造物檢查及安全評估小組成員、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教授李錫堤說,石門水庫每5年整體安全評估已辦過5次,目前相關水庫主、附屬設施狀況均正常,防洪功能符合實際需要,及萬一潰堤水位均做過電腦模擬演算,所有資訊公開透明;評估作業有一次從水庫壩頂鑽孔到壩基,發現取出的土心密度高達2.1(花崗岩的密度約2.6),幾乎是接近軟石的密度,相當夯實。
石門水庫洩洪時滾滾洪流從大壩噴得又高又遠傾洩而出,有如萬馬奔氣勢磅礡,十分壯觀。(記者李容萍攝)
圖左上為石門水庫大壩,圖中為後池堰等設施。(記者李容萍攝)
石門水庫大壩滿水位時,壩區呈現湖光山色景觀。(記者李容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