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海洋首都研究成果 500人爭看「海綿寶寶」

無脊椎動物類似卡通「海綿寶寶」。(記者黃旭磊攝)
[記者黃旭磊/高雄報導]高雄市有「海洋首都」稱號,中山大學為此舉辦「海洋畢業專題成果展」,與500多名師生分享海洋生物等31項研究成果,其中,無脊椎動物類似卡通「海綿寶寶」最受注目。
成果展即日起至2日於中山大學海工館一樓舉辦,台南、高雄市8所高中與國中小師生與民眾到場學習科普知識,海洋物理、化學、土木、污染、生技藥物及海下聲學等科普內容,看到無脊椎動物如「海綿寶寶」存活,學生直呼「原來有這麼多秘密,實在神奇。」
中山大校長鄭英耀今天(1日)強調,中山是國內唯一設有海洋科學院綜合大學,也是全國唯一擁有校內海岸線高等學府,將持續以「海納百川」精神善盡社會責任。
海洋生物暨資源系(海資系)師生藉由「海綿寶寶」,引領學生認識海綿等多孔動物門生物,海綿沒有神經、消化及循環系統,以過濾海水存活並排除廢物,而海星(棘皮動物門)類似角色「派大星」,角眼沙蟹(節肢動物門)類似「蟹老闆」,「皮老闆」屬橈足類,為海洋生物蛋白質來源。
海洋科學院院長李賢華說,結合海洋環境及工程學(海工系)、海資系及海洋科學等3系研究成果,豐富多元盼各界指教。
海工系師生展示海洋風力發電機設計「浮式風機」,有別於傳統固定式需靠打樁與水下結構物抵抗外力,浮式風機應用在更深(約600公尺深)海域,為發展離岸風電重要方向。

國中小師生分享海洋研究成果。(記者黃旭磊攝)

水下聲納研究成果。(記者黃旭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