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鑽」研台灣玉 史前館長也折服
2016/05/29 16:02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台灣史前遺址出土玉器以產自花蓮的台灣玉居多,古人是如何鑽玉?花蓮東華附小周佳儒、顧崇懷兩位小朋友以此為題,獲今年花蓮縣中小學科學展覽會第一名。
周佳儒、顧崇懷今天到台東拜訪台灣史前館親睹典藏玉器,受館長張善楠以貴賓接待,並指博物館目前正從事卑南文化製作玉器的技術的研究,未來也可共同合作,持續進行各項考古科學的實驗。
東華附小周佳儒、顧崇懷同學為尋求史前玉匠鑽穿台灣閃玉的技術,曾走訪花蓮支亞干遺址進行田野調查。從遺址周邊環境探尋古人可能用於鑽玉的材料,將採集回來的部份礦物,委託切玉師傅切磨成針狀的鑽棒,再運用電動鑽具輔助,逐一進行鑽孔實驗,以瞭解各種石材鑽棒的鑽玉效果。
他們發現,「貓眼閃玉」、「紫玉髓」及「臘光閃玉」3種礦石可以鑽穿台灣閃玉。其中貓眼閃玉的鑽孔效率明顯比紫玉髓及臘光閃玉好;而且鑽棒的耗損程度也較低。
他們再以光學顯微鏡進行礦物的內部結構觀察,發現貓眼閃玉內部結構由許多直線、交錯排列的結晶化石棉纖維所構成。而此結構是否增加了貓眼閃玉的韌性,使得貓眼閃玉鑽孔效率優於同屬莫氏硬度7的「水晶」、「石英」與「玉髓」等礦物,是該研究團隊下一個重要的研究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