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做出「土石流警報器」 雲林學子科展秀創意
〔記者詹士弘/雲林報導〕雲林國中參加全國國中小科學展覽,創意驚人,利用簡單的水浮力及導電板原理,改造雨量計成「土石流警報裝置」,即可預警土石流,製作材料費100元;另設計出太陽能板「追日」系統,讓發電更有效率。
董道晨、楊采陵、蔡昀珊的「土石流不流」研究,除獲得雲林縣國中組地球科學第一名外,在全國科展也獲得佳作;譚丞傑、吳旭蓮的「太陽運動軌跡與太陽能板最高效益探討」研究,在生活與應用科學展中,獲雲林縣第一名,更在全國比賽中拿到IBM特別獎,並獲獎金3萬元。
蔡昀珊表示,土石流對人民生命財產危害極大,雲林是土石流好發起區,所以想研究預警裝置,減少災害,為了讓一般家庭也能使用,使用的材料都是市面現成的東西,隨手可得,製作成本不到100元。
她們將雨量計的儲水筒改良成儲水、雨量兩用筒,利用水有浮力的原理,在雨量計中放導電浮板,當降雨達水位警戒值,浮板會隨水位上升,碰觸到固定放置的「導絕導板」,形成電流通路,並使蜂鳴器鳴叫,達到預警效果。
「追日」太陽能板 讓發電更有效率
譚丞傑則表示,一開始研究的題目是「藍曬」,是早年沒有影印機時代,藍曬可解決需「大量複製」,真的要在太陽下曬,後來才衍生與太陽能發電及太陽軌跡結合。
吳旭蓮說,他們以藍曬及自製指南針作為研究太陽移動軌跡的方式,找出整年太陽移動軌跡,並找出太陽能板在植射及斜射下發電效率,之後依研究數據,用時鐘、發條設計簡單的「追日」系統,讓太陽能面板隨著太陽移動軌射而改變角度,讓太陽光使用更有效率,發電功能可大幅提升。
相關影音(雲林國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