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雇用雙軌制 英學者分享社企經驗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由喜憨兒基金會、明志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及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共同舉辦的社會發展方向國際研討會,今天以「跨界多元新視界」為題並邀請來自英國、日本、香港等地的產官學界,進行為期2天的跨領域討論社會企業重要議題,其中首次來台的英國學者Simon Teasdale在開幕演講中也分享英國目前彈性雇用街友的社會企業政策實施現況。
Simon Teasdale是國際間長期關注社會企業發展及規劃知名教授,他在主題演講中表示,社會企業追求的是達到社會服務目標「社會價值」,而非追求最大利潤,這是與商業企業不同之處。
在分享政府、社會企業與街友就業機會整合時,Simon Teasdale歸納出三種主要類型,包括政府出資直接提供街友就業機會,其次是提供真正工作給街友,第三種則是提供有挑戰性的工作,讓他們從工作中學習到經驗,進而培養出自我謀生能力,Simon Teasdale說,雖然這會失去商業營收的競爭性,但是卻達到社會企業目的。
以解決街友問題為例,剛開始雇用街友時,由於街友可能有不當言語、隨地吐痰、亂抽菸、喝酒的習慣,因此造成一般有意發揮社會責任的企業,不敢全面雇用街友,因此衍生出以短期或彈性合約來雇用街友。
不過在倫敦也有成功的案例,例如乾洗公司與銀行合作,甚至派駐街友以駐點方式在銀行裡幫忙進行乾洗工作,最後被銀行界普遍接受,另一個案例則是有企業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給心理有狀況的街友,專心修理腳踏車,雖然實際工作利潤不足以獲利,但因為安置所獲得的各種補貼,還是可達到收支平衡。
Simon Teasdale表示,如果想要透過社會企業來解決街友問題時,也要注意配套措施須能讓街友創造出利潤盈餘,因此應該是用混和經營方式導入其他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