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3D列印器官補器捐者大體 助家屬送最後一程

2022/03/26 13:17

靠3D列印臟器可以填補器捐者空腔大體。(記者吳亮儀攝)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我國器官捐贈風氣、捐贈率遠遠低於世界各國,許多民眾仍有「保留全屍」的觀念,也有不少人因器捐後大體空腔而凹陷、影響外觀而不願捐贈。

北醫大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與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首度合作,今天舉辦第一場創新體驗工作坊,透過醫療3D列印器官,可作為填補器捐者的臟器,讓器捐者及家屬們可以保留完整的大體,心靈也能進一步得到撫慰。

靠3D列印臟器可以填補器捐者空腔大體。(記者吳亮儀攝)

台灣器官捐贈率遠低於西方各國,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超過萬人,但實際接受器官組織移植人數尚未達到170人,比例低於2%。歷年結算統計下來,也僅有近10%的病患成功等到器官移植,但仍有許多器官衰竭患者仍苦苦等待。

雙和醫院器官勸募小組負責人神經外科醫師陸惠宗表示,目前國人需求最高的器官為「腎臟」,平均每年約有8千名患者有腎臟移植的需求,但真正能等到並接受器官移植者每年僅200多例,多數患者只能持續依賴洗腎等下去,除了對健保財務是個沈重的負擔,也大大影響了病患的生活品質。

陸惠宗指出,因為器捐者取出器官後,大體縫合時會因為體內空腔而凹陷變形影響外觀,但透過3D列印的技術可以擬真還原器官型態,再填入大體縫補,讓器捐者的外觀不受影響。

他說,近期雙和醫院就為一名腦死患者的母親完成心願,在患者完成器捐並縫合大體時,將寫著感謝與祝福的3D列印器官同時填入,讓這名心碎的母親得到撫慰,而勸募團隊也希望未來能運用科技填補器捐者的遺憾,並緩和家屬的疑慮及擔心,進而提高民眾器捐的意願。

北醫大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主任蕭宇成指出,3D列印能快速的客製化印製原型,在創客、新創圈與工程界,已是常用的工具,但3D列印器官面臨的挑戰包括要透過器捐者身型做出相近比例之器官,另外還得考量不影響大體後續的火化流程,因此列印材料選用了與人體器官同為有機物的玉米粉。

靠3D列印臟器可以填補器捐者空腔大體。(記者吳亮儀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