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同樣是關心 言語派與行動派 差很大

2012/12/03 06:00

記者鄒景雯/特稿

教育部長蔣偉寧當過中央大學校長,角色的分際或許不同,但是教育的本質則一。學生關心政治議題,參與公共事務,這是要成為現代公民前非常重要的學習課題,它可以在課堂中傳授,更應該在現實生活中實習與實踐。近來所發生參與反媒體壟斷運動的學生受到「關心」的事例,蔣偉寧顯然還有很大的空間來向社會展現他的高度與格局。

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而言,面對學生觸探書本所述、校園之外的一切公共領域,何者才是適格的表現?其實最簡單的分辨就是自問:可不可以不如九十多年前的傅增湘或是蔡元培?前者是中國五四運動時因反對罷免蔡元培而去職的教育總長,後者則是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罷工罷市的北大校長。

如果答案是今人不可落後於古人,那麼教育部這次造成的「誤會」,就不難釐清問題之所在。

首先,蔣偉寧解釋:向各校寄發電郵不是他的指示,而是教育部同仁聽他多次談及抗爭現場天候不佳,應該主動關心學生健康後,而採行的辦法。其實,野草莓運動時,同樣天候不佳,當時的教育部長鄭瑞城同樣「關心」學生的健康,他的做法至少是親自到靜坐現場去探望,即使學生不識,何妨!言語派與行動派孰佳?可為參考。

其次,這次的爭論中,到底教育部有沒有要求各校清查抗爭活動的學生身分與人數,是核心所在。如果教育部長沒有,那是誰在假傳「聖旨」製造恐怖?稍加追問,即知真相,欲「息事寧人」,只好教育部概括承受。

教育部確實該檢討 給社會一個交代

第三,已有大學學務長發出聲明稿指出,「教育部發簡訊給學校學務長,希望各校關心出席活動學生的健康與安全,還有課業」。箇中的關鍵詞是「課業」,這顯然是採取狹義性的校內求知活動,相對即對校外運動採取了負面表列與價值判斷,這是不是後來若干大學「脫序」的肇因?教育部確實該檢討,並且應當秉於知識良心,給社會一個交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焦點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