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週報》公視台語台出重拳—《自由的向望》又哭又笑要勇氣 ◎藍祖蔚

《吹海風》鄭慕岑飾演年輕時得陳菊,談吐氣質都相似。(公視台語台提供)

文◎藍祖蔚 劇照◎公視台語台提供

《家族無共識》(公視台語台提供)

台語有多重定義,廣義來說,台灣人講的語言就叫台語。半年前剛開台的公視台語台,首部自製戲劇選擇用三部曲短片,透過鄭文堂、蘇奕瑄和朱平三位年紀分別列屬60、40、20的三代導演來詮釋40年來的台灣故事,《自由的向望》是既漂亮又精準的起手式。

《吹海風》(公視台語台提供)

導演年紀不同,述說的台灣故事的時空座標也各不相同,《自由的向望》的三段分別取材李明哲事件的《回來就好》,以太陽花事件為背景的《家族無共識》和陳菊黑牢故事的《吹海風》,排列組合上先是低調壓抑的前菜,既而是破涕為笑的開胃菜,最後換上催淚主菜,在三位導演的攪拌下,觀眾有如喝下一碗酸辣湯,百般滋味在心頭。

《回來就好》(公視台語台提供)

坦白說,適合詮釋陳菊的演員很難找,髮型不難,體態不難,難的是口條與神情殊難匹敵,然而《吹海風》裡的鄭慕岑,情與貌相似年輕陳菊,談吐氣質更如陳菊直逼眼前。

《吹海風》陳菊聽海憶黑牢摧殘

《吹海風》就是吹海風的意思。吹海風,髮絲亂,心緒亂,導演鄭文堂的魔幻手法更讓觀眾的思緒飄來盪去。

濱海公路上,警車押送著一位女郎前行,押車警官抱怨著怎麼路這麼遠?下令停車休息,身旁的女警下車前告訴女郎:「如果想看海的話,就把窗戶打開。」女郎立時開了窗,龜山島遠遠在望,海風拂面襲來,攝影機順著風勢從車外轉進窗內,女郎身旁多了一位已被槍決的政治犯陳智雄(陳文彬飾),以低沉的嗓音唸出:「好久沒吹過海風了,鹹鹹的氣味,感覺真好。」然後女郎才以近似陳菊的說話腔調唸出第一句台詞:「這六年,我第一次聽見海浪的聲音。」海風的懸念貫穿全片,海邊長大的陳菊,困居牢中時只能想海,如今聽海望海,失與得的對比格外興猛。

《吹海風》描述因美麗島案判刑入獄的陳菊,六年後獲釋的返家之旅。眼見海風翻起白浪,這位名叫阿菊的女郎時而想起昔日女伴勸她別問政治,莫追隨郭雨新,以免惹禍,時而憶及牢中遭審訊官像對待蟑螂般的凌辱體罰(尤其是威脅要拔光她的一嘴牙),這輩子從沒交集的陳智雄魂魄就屢屢被鄭文堂召喚進來與她對話,送暖兼打氣,聽她輕唱「黃昏的故鄉」,想像著海風與海浪聲,那是他們共同的遺書心情,差別在於這位因參與台獨運動被槍決的政治犯陳智雄,死前都沒能見著家人一面。

《吹海風》有兩場扣人心弦的小戲,先是菊媽探監,獄方聽到台語就飆罵,硬要她們說國語,菊媽真心想講的話只能寫在手上:「妳並沒有做錯事。」既而是林義雄雙胞胎女兒在228當天遇害,瘦小的倩影與蔣介石的肖像先後疊映,歷史的冷血就這樣烙印進了底片中。

拍電影前,鄭文堂特地走訪了當初囚禁陳菊的景美看守所,在那麼狹小又陰暗的空間裡,他明白驚惶與黑暗都是必然的,然而他並沒有陷溺在囚籠的悲情中,《吹海風》的重點在於獲釋當天,陳菊沒能通知家人,當她走過田埂,走進老宅,裡頭無聲無息,直到進了廚房,才看到阿母身影,聽見她的輕聲叫喚,阿母不敢置信,先是以為坐牢之人怎麼也會放年假?既而以為自己是否在做夢!然後,鏡頭回到海面,天空烏雲開了個洞,有天光穿射而出。

鄭慕岑是劇場演員,家鄉父老很難從電視上看到她的表演,如今因為接演《吹海風》終能一償心願,更重要的是她的口氣、語態和神情,讓我們看見了一位沒有被黑牢挫敗毀滅的靈魂。

《回來就好》冷雨冷水苦誰人知

《回來就好》中有一位不曾露臉的主角,他不叫李明哲,而是李琦廣。李琦廣到中國「被消失」之後,李太太(高伊玲飾)低調再低調,就怕說錯話做錯事害了丈夫,更傷了孩子(陳柏智飾),然而電視上傳來的新聞報導:李孟居「被失蹤」案,卻刺破了她的沉默。那一切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她不敢面對的真相,她刻意迴避與懼怕的現實,小小年紀的兒子比她看得更清楚。

朱平導演用「冷雨」和「冷水」的雙重意象來檢視政治受難者家屬的心情。兒子不諒解母親的低調,寧可蹺課去參加光復香港的遊行,眾人皆撐傘或披雨衣,唯獨他淋雨前行;回到家後,恍神的母親想念遠方夫君,沒能聽見兒子點燃瓦斯的呼喊,被迫洗了個冷水澡。肌膚冷,心境冷,道盡了這對母子的心境。

面對「如果再看到爸,你要跟他說什麼?」的問題,母親沒有回答,兒子亦沒有回應,沒有一種文字能準確傳達出沒能說出口的掛心與懸念。勇氣這兩個字,對受難者家屬而言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沉重,低調美學就是《回來就好》極其真實,也堅持得非常犀利的風格展現!

面對歷史,《吹海風》與《回來就好》選擇直球對決,蘇奕瑄的《家族無共識》則是曲筆側記。太陽花學運攻佔立法院、行政院和50萬人大遊行的往事,透過大學生欣樺(李玲葦飾)面對阿嬤忌日做對年,無法親身參與的左右為難,都替換成了手機和電視上的聲音背景。

《家族無共識》家事國事各有鬼胎

《家族無共識》的片名其實一語多關,可以是對母親記憶的斷層與失落,可以是對先人遺產各懷鬼胎,更可以是政治事件的世代矛盾,至於傳統與當代的對比與對決更是犀利,祭拜母親光是問娘親吃飽了沒,就連七筊也擲無筊,隨之而來的猜忌與怪罪,開了內戰第一槍,隨後的一句馬鈴薯燉肉全無媽媽味,都可以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高射砲,最後則是阿嬤的金戒指到底還在不在?祖墳風水究竟好不好?都帶出了各懷鬼胎的陰謀算計。

家事國事天下事,其實就在這家人的客廳與餐廳中交錯進行。導演蘇奕瑄的人物刻劃與場面調度從容有序,游安順、藍葦華、林嘉俐、楊閔、黃婕菲詮釋的兄弟姊妹妯娌叔嬸,你一言我一語地,火光四射,有流彈亦有重砲,將崩落中的家族關係做出讓人捧腹的趣味詮釋。更重要的是不同世代對太陽花學運的心態:一方面不准孩子參加,因為太危險了;另一方面則又痛批政府蠻橫,因為驅離水柱太強。把老輩中人那種不想惹事卻又有小小正義感心思,搭配高官在意的不是太陽餅被學生吃了的新聞訪談,滑稽唐突間完成了極富立體感的時代重建。

至於總是低頭滑手機或吃悶飯的小表弟(吳至璿飾)三不五時地插嘴幫腔,更如不鳴則已,舌劍一吐就直指要害的弄臣,很有畫龍點睛之力。

台語是島國母語之一,公視台語台鎖定島上往事,用鄉音說鄉情,其實只能算是本土本位的本色表現。第一步偏重歷史/政治批判,毋寧是想以重拳搏大彩,日後應要更多元取材,才能不負期待。

《自由的向望》

12月22日晚上8點,14頻道公視台語台播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