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斷臂」賣書郎林榮基:享受民主喊統一 是思想問題

前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談到台灣的紅色滲透,他說要從文化、教育開始改變,最有效的不二法門就是讀書。(記者方賓照攝)

採訪◎記者楊媛婷 攝影◎記者方賓照

香港銅鑼灣書店雖關門不營業,大門公告上仍有許多慕名而來的書迷寫下的打氣留言。(彭博)

香港銅鑼灣書店以賣中國禁書聞名。(路透)

和林榮基相約11點見,指針才剛到位,這位香港前銅鑼灣書店店長也準時現身,一身素樸的襯衫西裝,像是要去求職面試的上班族,頭上一頂鴨舌帽,臉上戴著口罩,只露出雙眼,這位63歲的賣書人在中國境內「被失蹤」8個月後,眼神總是透露著警戒與疲憊。

4月25日,因為香港政府計畫修改《逃犯條例》,容許將逃犯引渡至中國送審(香港人戲稱此為《送中/送終條例》),一直被中國政府通緝的林榮基告別故鄉飛來台灣,昔日賣書人如今成了異鄉人,「我不能不走啊,這是生命問題啊!」來到台灣,林榮基只帶了簡單的行李,一箱衣服、一箱書,還有去年受邀至聯合國人權峰會獲贈的背包,黑色包包上面寫著「民主」、「人權」兩個英文名詞,他感慨說中國治下的香港這兩個名詞已經從「雙有」淪為了「雙無」,即使香港人上月底曾經發動反送中遊行,「遊行是沒有用的。」他的語氣帶著黯淡與傷感:「2003年七一遊行足足有50萬人,現在只有13萬,消失的37萬人是去了哪裡?」

明明賣台、賣港 還自豪服務國家

這些消失的香港人,也許因為恐懼,或許受制利益,林榮基說他在香港時,不時都被人跟蹤,參加遊行時,總有10幾個香港警察在旁監看,更遠一點的則是20幾個中國特務,一個單純的賣書人走在故鄉,沒有感受到政府庇護,反而覺得國家如同巨獸,隨時就想吞噬掉理念不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民,林榮基這時也語重心長地提到台灣:「島內許多人明明享受著民主自由,卻期待有朝一日能與專制獨裁的中國統一,你說這些人是因為利益嗎?不是如此簡單,這是思想的問題。」他說台灣與香港都一樣,有群人總愛高喊「兩岸一家親」,「喊出這樣口號的人,往往自認是中國人,身分認同改變了他們的文化認同,他們的所作所為就算都被人說是賣台或賣港,他們也不在乎,因為他們打內心裡就自豪說那是為國家服務。」

林榮基對中國的認知轉變,並不是從4年前被中國囚禁後才開始,而是8、9年前就不停思索。

那時銅鑼灣書店還沒被中國買下,林榮基還是書店店長,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忙著賣書與選書,日日都有新書出,書店以專賣文史哲與中國禁書聞名,書賣得多,也讀出了些心得,「你知道為何中國政權從古至今,都沒能從封建專制走出來?」他拿出隨身攜帶的《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為例說,博學如黃仁宇也只點出經濟影響了中國,就是沒說到文化是如何影響中國,「很多人總愛比較為何中國89民運失敗,捷克89年的天鵝絨革命卻能夠成功?關鍵就在於捷克沒有受到中國儒家文化毒害,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追求的終點就是穩定政權體制。儒家禮教下的人生,不是人人生而平等,而是有階級區別的,人既然生而不平等,哪會有人權概念?」後來中國用3500萬港幣買下銅鑼灣書店,他的一生志業就此中斷,成了斷臂的賣書郎。

抗拒紅色滲透 從拋棄儒家著手

「台灣為什麼無法抗拒紅色滲透?」林榮基說:「因為,台灣圖書館裡文史哲書籍超過9成都是用認同中國儒家文化觀點立論,早在中國滲透或掌握台灣媒體之前,大多數台灣人早都認同了中國文化。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前後,何曾喊過『英美一家親』?台灣要改變,只能從文化與教育基礎轉變。最有效的作法就是多看書。」但他來台這段期間,卻發現台北最熱鬧的西門町,書店竟然屈指可數,「早在80年代,我就常來台灣進書、買書,對西門町尤其熟悉。」林榮基對於西門町以前的各式書店都能逐一點名,過去在二手書店裡如何淘得珍寶,更是他津津樂道的往事,「但是,如今呢?香港最熱鬧的旺角,至少有8間獨立書店,但西門町現在的書房卻少到連5根手指都湊不到。」

台灣書市慘淡早就不是新聞,但這位香港賣書人流亡來台後,還是想找個與書店相關的工作,「流亡不能當飯吃,有收入才能支撐異鄉生活。」林榮基認為台灣獨立書店最大的問題就是每一間都是文青書店,每位老闆都很有理念與抱負,「但搞書店不能只靠理念,能跟房東說要用理念來折抵租金嗎?不行的!」林榮基認為自己經營書店很有兩把刷子,書店的財務槓桿該如何操作、該如何精準選書都頗有心得,也說如果在台灣要辦書店,最想辦二手書店,因為早在1980、90年代不知出過多少經典好書,讓這些好書重見天日一定洛陽紙貴,因為很多作者花了一輩子寫了許多書,但真能傳世的代表作往往就只有一本,這本書當初原價兩百,但只要真的夠好,一定可以用雙倍、三倍價格售出。

珍惜經典好書 台灣二手書店有錢途

面相師常說眉心有川字紋的人往往多憂思,林榮基的眉心也有川字紋,約訪當天,他正擔心自己的入台簽證快到期了,下一步不知該何去何從?但才談到一半,就接到移民署來電,通知他已經延長了他的在台簽證期限,眉頭的川字紋猛然一鬆,終於露出訪談以來的第一個輕鬆笑容,「在台灣可以多待上兩個月,就可以有多一點時間,找到在台灣安身立命的空間了。」他開玩笑說:「如果再找不到工作,等存款用罄,也許會改住到萬華的遊民收容所,至少在這裡,仍還有自由。」那個笑容,其實藏著無奈的流亡陰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