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鄭問繪功30載 登故宮殿堂

《東周英雄傳》描述張儀以三寸不爛之舌對抗軍隊。(鍾孟舜提供)

採訪◎記者吳柏軒、楊媛婷

故宮博物院將在今年六月,為享年五十八歲的台灣漫畫宗師鄭問舉辦特展,這是台灣漫畫家前所未見的殊榮,漫畫圈為之振奮、學術圈卻仍舊觀望,台北市漫畫工會前理事長鍾孟舜認為鄭問一生創作卅多載,不愛出國、不喜旅遊,幼習雕塑,卻成為寫實武俠漫畫宗師,闖蕩日、港、中、法各地,獲日本盛譽「亞洲至寶」頭銜,「他的圖就是真理」!

老夫子漫畫第二代作者王澤表示,一九九五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就已邀約,展出老夫子漫畫手稿,法國羅浮宮也對漫畫敞開大門,漫畫產業興盛的日本更不用說,故宮今後是要讓每個人如同進教堂膜拜,或改變走平民化貼近大眾,這是態度問題,展出鄭問漫畫可能是態度開放的第一步。

打火機燒出封面背景 手法創新

「勇於嘗試與創新,最看得出鄭問繪畫功力。」鍾孟舜說,鄭問很會發明工具,喜歡用沒人用過的方式作畫,沙子、軟木塞、塑膠袋、手指,甚至打火機都用上,如《東周英雄傳》李牧篇的封面背景就是用打火機燒出來的,總之就是要推翻、創新,有一次自己帶廣告顏料上班,鄭問第一次見到就立刻採用,也是最早將水墨與寫實融合入漫畫的人,中西畫技並融,也大膽創造全彩寫實武俠,連當年蘋果電腦剛出,一台上百萬元,也能一個人關在房間,從零開始一根手指一根手指敲著鍵盤、移動滑鼠,畫出作品《萬歲》,鄭問就宛如探險家不斷在創作上持續發現。

但鄭問也有其堅持,鍾孟舜說,如作畫時用沾水筆可快速完成網點,但仍堅持要徒弟助手用毛筆一點一點作畫,且常見恩師在B4大小見方的圖稿上,總是使用放大鏡細細描繪,若以藝術性而言,古代工匠雕塑精緻九層象牙球,讓極致工藝登上藝術殿堂,鄭問就是如此讓其漫畫在技巧上達到極致。

鄭問的妻子回憶,鄭問是個寂寞的孩子,從小母親改嫁,家中十多個兄弟姊妹,因個性直率不討好,總是待在寂寞的角落,直到畫畫才找回成就,走入漫畫路也是因緣際會,當年生長環境不優渥,鄭問國中畢業跑去畫電影看板,被姊姊發現有繪畫天賦,決定出資讓其就讀復興美工,但也沒多少錢,先生也就一天兩個饅頭,一個果腹、一個塗擦鉛筆素描,畫到流血的刻苦學習。「鄭問很愛讀書,什麼書都涉獵,攝影、設計、漫畫等,尤其喜歡中國古書、歷史等,幾乎睡前都要看上兩個鐘頭。」鄭問的妻子補充說。

空中大學教授陳德馨分析,鄭問的第一本漫畫《戰士黑豹》便模仿日本漫畫家池上遼一的人物風格造型,後來融入美國奇幻派先驅法蘭克.佛列茲塔(Frank Frazetta)的內涵,例如波瀾壯闊的強力衝擊,兩強對峙、英雄互砍、風雲變色等靈感,很有插畫家的神力。

中西合璧 浪漫、武功栩栩如生

此外,鄭問畫風屬於「中西合璧」,陳德馨說,其在形式上,用中國毛筆飛白,構圖上使畫面分切,再添加西畫細節,使人物設計獨具特色,可惜要達到傳統水墨的氣韻困難度很高,鄭問恐只抓了形、沒抓到神,技巧很好,但不太屬於藝術類畫家,偏商業插畫類,因而被定位為大眾藝術而非宮殿學院派,至於中西混合的畫法,在連續性的敘事效果上沒有太大的功能,但是在造型上卻能製造出一種浪漫的效果。

鄭問擅長武俠漫畫,最大特色是要展示「武功」,陳德馨認為,鄭問突破舊有框架,把神功立體化、視覺化,如牆壁碎塊、臉部龜裂等;內容上他同時擺脫中國武俠舊時代長期既有的少林、武當、善惡終有報的窠臼,跟隨新一代武俠小說家創新,不止上天下海,連外星人都來,各種嘗試都不放過。

日本《YOUNG MAGAZINE》雜誌副總編輯新泰幸在一九八九年曾為了採訪鄭問而來台,他形容鄭問是「一如汙泥中綻放的蓮花,絕美、高潔、強而有力」,當年要連載鄭問的《東周英雄傳》的宣傳詞:「亞洲.原創」、「燒熱亞洲人的熱血」,如今想來真是貼切。

千年一問—鄭問故宮大展

日期:6月16日至9月17日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部院區圖書文獻大樓

一樓特展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