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住宅家戶比供過於求 房價10年仍漲4成

2022/06/19 05:30

住宅家戶比只是觀察市場供需的其中一項指標,對比近十年全國住宅買賣契約平均總價,房價十年上漲仍達四成。(資料照,記者徐義平攝)

〔記者徐義平/台北報導〕內政部在二○一二年首度發布住宅家戶比,該年度第一季全國約一○七.五七,顯示住宅存量多過於普通家戶數,營建署當時解釋此現象為「供過於求」。到二○二一年第四季,該統計數字為一○八.一七、微幅增加,顯示十年來,住宅市場均隨時可滿足「一人一戶」,甚至還有多出來。

若進一步對比這十年全國住宅買賣契約平均總價,十年上漲達四成。房產業者分析,台灣住宅除居住需求外,還有投資需求,並非一人一戶就能滿足,甚至因「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根深柢固,再加上屬淺碟房市,少數熱鬧水花便有可能激起大片漣漪。

業者:該數據與房價關聯性並不高

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表示,家戶住宅比只是觀察市場供需的其中一項指標,僅能參考,且事實證明該數據與房價走勢關聯性並不高。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若房市「供過於求」,房價在過去一段時間不至於這樣上漲,需求並非是固定的數字,可能景氣好需求就強,景氣衰退市場需求也會下滑。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部總監黃舒衛表示,住宅家戶比超過一○○的平衡臨界點,從數值上呈現供過於求,且近三年破紀錄的推案量,製造更大量的超額供給,更可能推論出供過於求的失衡現象,稍有不慎就會驟下房價遲早下跌的結論。然而,從區域、產業、產品、需求習慣來看,實際狀況會更複雜。尤其這波高科技製造業聚落已從北部往中南部移動,帶動不少就業及居住機會,因此動態需求持續增加。

此外,少子化、高齡化社會,不管是首購或換屋,對購買面積需求縮小,以及電梯大樓、新屋的需求有增無減,如果都市新陳代謝慢,自然會出現新、舊房屋同時衝高供給量的假象,實際上許多老屋已缺乏物理、經濟價值,甚至連拆除成本都高,已成為無效供給。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