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不只在鳳梨

2021/03/02 05:30

中國海關總署突然宣佈暫停台灣鳳梨進口,理由雖是因檢驗出有害生物,但因件數甚少,比例顯然失之過當。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赴屏東縣鳳梨產地挺農民。(記者羅欣貞攝)

◎歐陽書劍

中國海關總署突然宣佈暫停台灣鳳梨進口,理由雖是因檢驗出有害生物,但因件數甚少,比例顯然失之過當,尤其是中國官方符合法律與法規的說詞,並不明確,程序也未落實,爭議就是預料中事。兩岸貿易結構一直在改變,這一事件在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還未落幕之際,即使是為試探台灣反應,也過於粗糙。

台灣與中國在二○二○年的雙邊貿易金額達一千六百六十億美元,其中台灣出口至中國超過一千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成長十一.六%、約占台灣總出口三十%;台灣自中國進口六百三十六億美元,較二○一九年成長十.八%、占台灣總進口比例為二十二.二%。

台灣對中國的進出口成長率均遠高於台灣二○二○年的總出進口成長率,使得台灣與中國的貿易額占台灣總貿易的比例提高至二十六.三%,若再加上香港,就超過三十四%,而若僅計算出口,中國與香港市場占台灣總出口已達四十三.九%。

過去一年海峽兩岸更加密切的貿易關係,並非建立在農產品上,而是因為電子零組件;疫情趨於樂觀後,各國爭搶晶片,二○二○年台灣出口至中國的商品金額大約增加一百億美元,主要也是來自積體電路(IC)出口的成長。二○一九年台灣出口至中國的積體電路商品有三百二十五億美元,二○二○年提高到四百二十億美元,約增加了九十五億美元,大幅成長近三十%。

農業產值占各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均低,在貿易上亦是如此。我國農產品出口至中國僅占我對中出口的一%,還低於農產品占我國總出口一.五%的比例,亦即從相對於全球市場的整體貿易觀察,兩岸貿易更集中於電子零組件、半成品,農產品重要性相對較低。鳳梨雖是台灣農業的重要出口品,但從性質、金額及比例看,都不應該成為挑動政治對立的祭品。

二○二○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值近五十億美元,中國雖排在國外市場的第一名,但金額僅約十億美元,占農產出口二十%左右,且年減約二十%,而中國輸出至台灣的農產品金額雖排在美國之後,但金額達十二億美元,高於自台灣進口的農產品金額,且較前一年成長了一.九%。只就農產品言,台灣與中國雙邊貿易額其實呈現「此消彼長」現象。

國際貿易原就銀貨兩訖,沒有誰佔誰便宜的問題。過去商人搬有運無,出口商提供另一個國家罕見商品,現在則盛行產業內交易,消費者針對同一類商品因此能有不同選擇,不管如何,貿易使交易的雙方兩蒙其利。

在商業社會,原由消費者決定商品是否值得繼續存在;當國家以公權力介入,突然用簡略公告限制商品的買賣時,受害的其實不僅是供應的一方。中國禁止台灣鳳梨進口後,台灣內部一片不滿的聲浪,絕非是無法因應,而是對中國沒有溝通、預警程序的裁定,以及制度的缺乏,感到冰冷的惡意與驚訝,這不像是一個嘴裡經常講出釋出善意的國家!

相對於總體貿易額,鳳梨並不特別重要,但能見度高,或許對雙方而言,都是觀察對方舉措的機會。中國政商原本就難以分家,在中國更是政商同一家,商又在政的領導之下,鳳梨事件再一次印證;既然經濟無法歸經濟,這一次爭議顯示的還是本質的難以改變,以及分散市場的重要性。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