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銀行家觀點〉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上Clubhouse 談台灣金融科技現況與未來

2021/12/16 08:00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資料照)

台灣在推動金融科技的成效上,大眾比較會注意到的可能是純網銀、機器人理財等商品的開放,在全台最大的FinTech盛會「2021台北金融科技展」登場前夕,金管會主委黃天牧特別上Clubhouse,與民眾暢談台灣金融科技的現況與未來。

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在近年可謂進入百家爭鳴的狀態,相關法規制定與開放對於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更是功不可沒。在全台最大的FinTech盛會「2021台北金融科技展」登場前夕,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以最「接地氣」的方式――上Clubhouse,第一線與民眾暢談台灣金融科技的現況與未來。

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就目前來看,行動支付已日漸普及、傳統銀行紛紛進行數位轉型,台灣更開放純網銀上路,看似超英趕美的迅速發展,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從2015年開始,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一份金融科技報告,其中特別提到金融科技可能對現有金融業產生的影響,為此台灣政府與企業6年來下了不少工夫。

重視「負責任的創新」

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可以說是循序漸進,就金管會而言,2017年訂定全球第一個成文的金融沙盒條例,2018年正式實施,目前已經有15個沙盒試驗,也有部分試驗已落地,其他還有移工匯款業務、債券業務等都在試驗當中。黃天牧強調,「平穩發展」是金融科技發展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換句話說,就是「負責任的創新」,畢竟金融業和科技業本身的價值理念不同,金融業是審慎穩健,科技業是創新突破,兩者之間如何在同樣的行為、同樣的風險、同樣的監理上做調和,是主管機關特別重視的。

因此,金管會過去幾年一直強調各業別在商品上的突破以及法規調適,金融科技是一個大的生態系,裡面包含不同利害關係人,包括金融業者、科技業者、支付業者以及消費者,為了讓大家能朝同樣的方向前進,金管會2020年8月份推出金融科技發展路線圖,包含四目標、三原則及八推動策略,希望能在3年內提升數位金融的服務效率、可及性、使用性及品質。

黃天牧指出,金融科技有四大基礎,第一是資訊分享,包括金融業與非金融業,金融業與科技業以及金融業與跨子公司之間;第二是法規調適,例如虛擬金融在法規上有哪些可以研議放寬,哪些則需要強化風險管理;第三,基礎設施要做好個別資訊的認定或是個別身份的認證;最後,關於人力建構的問題,金管會已在金融業負責人準則中,允許科技業背景之人才擔任金融業負責人,不需要其他但書條件,這就是認可科技業是金融業所需要的人才。

建立完善認證機制

金管會不只重視高階人才的建構,基層人員的金融科技能力建構也同等重要,因此在去年就協助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建置「金融科技共創平台」(簡稱共創平台),平台裡面分為四執行小組:能力建構組、數據治理組、監理科技組及廣宣交流組。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副執行秘書胡則華表示,金融業的金融科技人才嚴重不足,然而在招募相關人員也問題重重,主要是因為很多科技業人才不了解金融法規與文化,而另一方面,金融市場裡面的人又不懂科技、不會寫程式。

為解決此問題,共創平台的能力建構小組已協同金融研訓院、證基會與保發中心一起建立金融科技能力認證機制,目前規劃為兩階段的能力認證。第一階段為基礎知識,分為金融力、科技力與程式力。胡則華指出,程式力並非是要金融專業背景的人能夠獨立寫程式,只是希望他們了解程式的撰寫方式與邏輯,如此一來,在與客戶討論的時候,可以站在工程師的角度思考可行性。

取得基本能力的資格後,就可以往上取得專業知識認證,其中又分為銀行、保險、證券與期貨三大領域,每個領域各自有六大職系,分別為商業分析、資料分析、商品設計、客戶介面與體驗、法遵內稽與行銷,預計最快可以在2022年第2季上路。胡則華點出,現在能力建構組已經把架構訂出來,進入到課程設計的階段,課程設計將會著重在實作,「希望取得證照的人,遇到問題時,能回答出運用什麼技術處理,拿到證照後是可以直接上線的。」

充實業界人才之後,接下來的重點是創立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引進監理科技、跨境連結,更重要的是需有政策的溝通平台。黃天牧分享,以往看到很多年輕人有心把科技創新導向金融業,但是發現進入金融業的領域困難重重,因為法規不同、觀念不同、理念不同,而且不只一個單位在負責,一個業務可能會牽涉到其他部會,因此金管會特別建立一個平台,金融科技業者有任何問題,可以透過金管會當窗口,如果有牽涉到其他部會的權責範圍會幫忙接洽,金管會也會從中協調整合,不用再一個部會、一個部會去敲門。

沙盒試驗搬進校園

除了協助業界人士,金管會也希望結合學校的研究能量,讓金融科技人才從校園開始累積創新能量。金融科技中心宋佩珊主任表示,目前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已與台灣科技大學、中正大學與中山大學合作,將沙盒試驗搬進校園,希望人才在學時期就能擁有金融科技能力。目前台科大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科技簡化金融服務流程時,加強風險評估的準確度;中正大學則針對當地高齡化的問題,研究如何替樂齡退休的民眾合理分配資產,創造收入並同時解決銀行爛頭寸的問題;中山大學則是針對大數據進行研究,希望這些研究可以替金融科技帶來一番影響。

開放銀行須注意風險

台灣在推動金融科技的成效上,大眾比較會注意到的可能是純網銀、機器人理財等商品的開放,或是網路下單、視訊投保、區塊鏈理賠等流程數位化,不過最重要的其實是開放銀行。黃天牧表示,以往我們在一家銀行開戶的資訊,只有單一家銀行可以擁有,可是國外特別重視一個銀行不能永久獨占你的資訊,如果你的資訊可以在經過同意的情況下跟另一家銀行共享,說不定能提供更貼近需求、更有效率的商品,不過開放銀行涉及到資安、個資與消費者保護的問題,因此金管會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開放銀行的進程分成三大階段,包括第一階段「產品資料查詢」、第二階段「客戶資料查詢」與第三階段「交易面資訊」,目前台灣已經進行到第二階段,可以將銀行往來的交易資訊,在消費者的允許下提供給第三方服務者,第三方服務者再依照你的交易風格提供所需的新商品。第三階段若上路,民眾將可由第三方服務業者做好帳戶整合後,進一步透過App連結帳戶扣款,直接消費支付,也可調整帳戶間的資金,包括貸款清償、扣帳授權等。

不過,黃天牧示警,任何帶來方便的商品都要注意風險,透過金融科技享受便利生活之餘,要特別保護自己的資安跟個資問題。「在網路上做交易或是詢問資訊的時候,都要注意到我們的資訊將落在平台上和網路上,要注意個資是否被盜取、做交易的時候是否有資安問題、消費者保護問題、洗錢防制問題。」

關注數位落差族群

但是,要如何確保消費者權益,又不扼殺金融科技發展?黃天牧回應,金管會在3年前已成立金融資安資訊分享中心,向外購買國際間資安情資,對內整合個別金融機構發生的問題,透過通報系統可以把資訊制式化,讓大家注意到有沒有類似的問題發生,因為這些資訊如果只是保留在單一機構發揮不了效果,但如果整合起來可以看到趨勢,提醒金融機構的同時也能提醒消費者投資人。他指出,外在制度設計規劃很重要,但是消費者本身對於個資與資安保護的意識也要提升,因此金管會也致力於教育民眾在使用數位金融工具時要注意個資保護與資安維護。

儘管金融科技的普及理想上可以實踐普惠金融的目標,但是對於城鄉與年齡上有著數位落差的族群,恐怕成為被遺落的一群人。黃天牧表示,數位落差問題一直都存在,只是內涵不全然相同,「以前數位落差只是在討論你有沒有電腦可以用,現在數位落差可能是有沒有使用數位金融的能力跟知識。」想要弭平數位落差,金管會目前有實際到偏鄉地區教導民眾數位金融服務相關知識,比較大的問題在於年長者的接受度較低,他坦言,年長者要接受新的事物、對新事物產生信心需要一些時間,有時候必須要透過里長、鄰長等或是社服團體介入比較方便,數位落差是一個需要大家一起思考和努力的問題,也是金管會責無旁貸的事情。

(本文摘自2021年12月份《台灣銀行家》月刊,紀錄、整理:萬千華)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