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LTN經濟通》中國電動車泡沫化 產能過剩19倍

2021/09/28 08:08

中國電動車市場從崛起、加速競爭進入產能過剩階段。(彭博)

中國電動車補貼退場 車廠紛停工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電動車市場從崛起、加速競爭進入產能過剩階段。中國工信部長肖亞慶日前一席中國目前的電動車製造商「過多」的言論,引發外界擔心,繼補教業、遊戲業之後,北京也會對電動車產業採取進一步的監管。中國電動車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

過去10年來,在中國政府大力補貼下,催生許多電動車新創,尤其在2015年中國掀起造車的熱潮,打著連網和電動技術的企業紛紛進到汽車產業。然而在中國電動車補貼陸續退場後,造車比賽進入淘汰階段,再加上2020年遇疫情影響,銷量銳減,車廠紛紛停工。

中國電動車發展呈兩極化

經過一段低潮期後,中國電動車又重新進入快速成長階段。在中國造車新勢力「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等先驅者的鼓舞下,有成千上萬的新創想擠進電動車產業的窄門。明明第一波的造車勢力還在苦苦掙扎,第二波已經迫不及待加入戰局。截至2021年8月,新能源車相關供應鏈的數量激增8.1萬家,總數超過32萬家。另外,包括百度、富士康、滴滴、小米、360等巨頭,也先後宣布進軍整車製造領域。

中國電動車產業快速膨脹的同時,發展也走向兩極化,一邊是在赴美上市的蔚來、小鵬和理想等,實現量產並上市融資,進入正向循環;另一邊則是陷入停產、欠薪、破產,接連爆雷的賽麟、博郡及拜騰。

中國加入賽局的電動車企很多,但能造出車的很少。圖為拜騰M-Byte。(路透)

635家電動車廠 只有80家能造車

中國新創電動車企業面臨哪些問題?首先,儘管加入賽局的電動車企很多,但能造出車的很少。2015年至2017年第一波造車新勢力崛起,當時甚至規劃年產量要達2000萬輛。但是除了少數大型企業之外,多數新創根本沒有能力走到量產。2019年初,包括電動車在內,中國有635家公司在生產新能源汽車。然而,新華社報導,估計到2021年底,約只有80家能實際造出車來供展示。

以拜騰為例,4年前,拜騰汽車南京工廠才風光開工,但在燒光84億人民幣後,拜騰還是無法造出一輛量產車,如今南京工廠也不如當初熱鬧。2020年7月,拜騰汽車因資金鏈斷裂而停擺一年,2021年初鴻海富士康與拜騰合作,拜騰有如找到救命稻草,但因拜騰財務狀況惡化,傳出雙方合作已經喊停。

其次,少數新創即使造得出車來,甚至走到量產階段,也不見得車就賣得掉。多家造車新勢力先後崛起,卻陷入重複建設的窘境,產銷嚴重失衡。多數新創車企不僅根本還沒走到量產,銷量更是慘不忍睹,包括博郡、知豆、時空、領途等多家新創,在2020年銷量甚至掛零。

有能力造車也賣不出去

最後剩下有能力出量產車、也能賣車的電動車企業,整體市場競爭仍是非常激烈。光是中國造車新勢力就分為一線與二線車廠,還有如比亞迪、吉利、長城等傳統車企,另外還有來自特斯拉等外資車廠的競爭。

以銷量來看,2021年8月,中國新能源車銷售量達到24.9萬輛,其中排名在前5的分別是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國、長城汽車和廣汽埃安,5家車企銷量已經佔總銷量近一半。至於新勢力當中,理想汽車8月共交車9433輛;小鵬汽車8月總交車7214輛;蔚來8月僅交車5880輛。

在新勢力中,雖然「蔚小理」作為一線車廠的格局,持續好一段時間,但在2021年夏天也開始鬆動。受到馬來西亞疫情影響供應斷鏈,蔚來從7月開始已不再是新勢力榜首,8月甚至摔出前3大,原本位居二線的哪吒汽車、零跑汽車也正在急起直追,改寫排名,原本排在第4的威馬則在榜單上持續下滑。

中國電動車產業馬太效應浮現,市值愈來愈向領先的企業集中。(彭博)

中國總產能達2669萬輛 銷量僅136萬輛

早在4年前,各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都還處於規劃階段,就已預見未來產能過剩的情況。經歷了4年的發展,以及補貼退場等政策和市場的因素影響後,電動車產業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浮現,市值愈來愈向領先的企業集中。多家電動車企產能閒置嚴重,更有一些瀕臨淘汰,或者已經退出造車的舞台。中國工信部旗下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總產能已達到2669萬輛,然而2020年整體總銷量僅136.7萬輛,產能過剩19倍。

產能過剩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大多數造車新勢力在沒有產品的時候,就開始建廠布局產能,最終造成產能閒置。許多地方政府急著提供優惠,盲目求快卻少了監督。第二,市場「過度投資」導致玩家很多、競爭激烈,沒料到消費者只會購買知名度、創新性、用戶體驗好的品牌。在資本追捧之下,車企的銷售額追不上市值的增長,產能利用率仍偏低。

中國汽車業缺核心技術

第三,造車不僅需要資金和時間,更需要核心技術。如果品牌也沒有競爭力,企業也很難在市場上立足。第四,科技新勢力湧入造車,擁有充足的現金流和客戶生態數據,但欠缺生產工藝和上下游供應鏈。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電動車產業,論其本質並非產能過剩,而是「落後產能」過剩,首批造車新勢力雖然燒了錢,但這些錢卻只燒出了一堆沒有意義的落後產能。接下來,進場的第二批勢力將努力擺脫「燒錢」的模式,已經不會再先畫大餅,動不動就喊出百億人民幣的投資。

中國官員也多次出面提醒產能過剩問題,9月13日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相關企業數量太大,處於小而散的狀況,鼓勵整併、提高產業集中度。也有消息傳出,中國監管部門考慮設置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最低產能利用率指標,未達到最低產能利用率的省份,將不被允許新增產能。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