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陸委會委託調查報告:中國第三、四季GDP增速可能回落到5至6%

2021/08/24 10:25

陸委會委託學界分析指出,中國經濟未來因基數效應減退、局部疫情反彈、生產和消費未完全恢復,加以國際大宗商品價漲、海運成本高漲,以及人民幣滙率升值,中企經營面臨壓力,第三季、第四季GDP增速可能回落5至6%。(資料照)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陸委會委託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分析中國經濟走勢觀察,報告指出中國經濟未來因基數效應減退、局部疫情反彈、生產和消費未完全恢復,加以國際大宗商品價漲、海運成本高漲,以及人民幣滙率升值,中企經營面臨壓力,第三季、第四季GDP增速可能回落到5至6%。

據分析,對中國而言,主要經濟衝擊來自兩個層面:第一,世界各國採取嚴格的防疫抗疫政策,導致世界經濟運行停滯,生產消費受嚴重影響,中國本身因疫情嚴重衝擊,生產、生活停擺,須採取積極的政策措施,使經濟恢復正常運行。

第二,美對中掀起經貿和科技戰,加上疫情引發全球產業鏈斷鏈危機,暴露中國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事實,使中共積極致力產業和科技結構的調整和佈局,成為「十四五」規劃主要內涵;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發展和科技自主涉及中長期規劃,非短期見效,近期宏觀調控政策將成影響中國經濟走勢的關鍵。

從內外整體形勢看來,當前中國經濟正遭遇罕見的三重嚴重衝擊:一是百年不遇的疫情突然爆發;二是世界經濟陷入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三是外國遏制打壓全面升級,外部環境帶來鉅大挑戰。儘管如此,中共嚴格控制疫情,在維持基層運轉和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宏觀調控政策下,能維持經濟正增長。

報告指出,中國經濟近兩年平均增速較2019年仍明顯放緩。在基數效應減退和局部疫情反彈,再加上難以預期的洪澇災害,下半年穩增長壓力較大,第三、四季GDP增速可能回落到5%至6%。

學界分析,去年中國經濟由疫情相關製造業和基建推動帶來經濟正增長,惟大部份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尚未完全復甦,限制消費者信心,恐將制約經濟的正常運行。此外,外部不穩定、經濟增長不均衡,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小微企業,尤其中下游企業帶來較大壓力。近來中共決定加大企業紓困力度,人行已調降存款準備率,惟成效有待觀察。

其次,疫情爆發以來,外在形勢的變化也將制約中國經濟運行。近年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正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以日美為首的中高技術出口領域,大量市場份額漸被中國取代。惟由於投資經營環境轉變,中國經營成本上漲,近年若干低技術及勞力密集產品的市場份額,有被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取代的可能。今年以來,東南亞國家疫情爆發,其轉單效應亦將影響亞太地區和中國對外貿易。

報告提醒,過去一年多來,為緩解疫情對經濟衝擊和人民生活的壓力,以歐美國家為主,均採取貨幣量化寬鬆政策和財政支出的扶持,一方面增添各國政府財政負擔和債務風險,一方面貨幣過度發行及產業鏈緊繃將引發通貨膨脹和生產成本高漲的危機,面對此形勢,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預期可能降低購債規模和升息,勢必將造成國際資金的流動,可能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