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如何確保離岸風電併網穩定供電 工研院汲取專業經驗

2020/07/22 15:49

工研院等單位今舉辦「離岸風電對臺灣供電安全關鍵技術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研各界分享離岸風電與供電穩定的經驗。(工研院提供)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發展再生能源已是國際趨勢,不少國際企業甚至強制供應鏈使用綠電,以外銷為主的臺灣,發展再生能源已是必選題,其中,離岸風電更是重要的綠電來源,隨著離岸風電占比提高,必須克服離岸風電供電間歇性問題。

工研院等單位所舉辦「離岸風電對臺灣供電安全關鍵技術研討會」於今天登場,特別邀請國內外專家,還有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安能亞太、海龍離岸風電、沃旭能源、上緯新能源、達德能源等離岸風電業者共同參與,分享國外如何透過強化電網韌性與併網規範、電力輔助服務、提高預測及調度技術等作法,以確保離岸風電併網時一樣能夠穩定供電。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最近歐盟討論碳關稅政策議題,若於2023年實施,未來將會對臺灣產業產生很大的衝擊。再生能源發展已是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不只是單純的能源,還必需要有足夠的綠電供應給廠商,這將會是臺灣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考量。

他表示,面對風電間歇性供電的挑戰,在臺灣再生能源併網技術的發展,需要跟所有利害關係人建立一個新規範,讓電網更穩定,創造電網的韌性;並且在變化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準備,這是臺電公司很重要的工作。

曾文生認為,未來要分享所有技術與可能性,互相協作,同時借鏡其他國家經驗,考量與其他國家背景條件不盡相同,臺灣要建立自己的規範。再生能源是自然取得能源供應的方式,現在大家習慣插頭插上去就有電,未來要更重視每一度電背後都有非常多人的努力,才能達到供電穩定。政府有責任向人民溝通政策,也期待全民一起努力,為臺灣能源轉型找到方向與方法。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綠能是國際發展趨勢,臺灣不應缺席或忽視。臺灣能源98%仰賴進口,想要降低對國外能源供給依賴性,提高能源自主性,豐富的風力等天然資源是最大機會。

他指出,臺灣風場具有卓越條件,全球20大離岸風電最佳場域,其中16處就在臺灣,非常適合建置離岸風電。發展再生能源政策必須延續,因為打造綠色家園並非一蹴可幾,許多國際成功案例都是努力多年的成果,近來政府更將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納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在離岸風電國產化的政策目標下,提供國內產業更多商機,有助於建立國產自主的完整綠色產業鏈。

面對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所帶來的挑戰,劉文雄希望透過「離岸風電對臺灣供電安全關鍵技術研討會」,借鏡國外的實務經驗及成功要素,強化電網韌性,透過需量管理與儲能等配套措施找出解方,以維持供電穩定,縮短國內學習曲線,藉以凝聚全民共識與理念,產官學研共同合作與支持,才能促進經濟成長,打造臺灣永續供電新未來,奠基亞太綠能中心的宏偉目標。

英國國家電網公司前執行長Steve John Holliday表示,英國是目前世界上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最高的國家,占總發電量17%,目標要在2030年讓全國三分之一供電來自離岸風電,成為主要電力來源。

他說,為了克服離岸風電的供電間歇性問題,英國建立完整的電力輔助服務機制,包括快速型​需量反應、大型儲能系統和水力機組等備用電源,從需求面管理用電,並將過剩電力儲存起來,搭配多元供電,讓每度電都能妥善運用,維持供電穩定。以2019年英國大停電為例,透過電力輔助服務的快速反應,僅花約3分47秒就讓電網頻率恢復正常,比起2006年大停電的11分鐘快了逾3倍,電力輔助服務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達德能源電力部門總監張嘉文指出,離岸風電輸出發電量,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而變動,使得併網時,對既設電力系統產生電壓變動等衝擊,假使沒有強韌的電網系統,就容易出現電力不穩的狀況,所謂韌性就是電力系統遭遇重大事故或破壞時,還必須要能預測、解讀、適應,並快速地恢復運作之功能。不少歐洲政府已訂定風力發電設備標準、併網法規與裝置規則等,要求風電廠商必須提供不同等級之輔助服務、對併網衝擊等納入工作項目,事先做好風險評估、預防與管理,強化電網韌性,共同維持供電穩定。

研討會中,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安能亞太、海龍離岸風電、沃旭能源、上緯新能源等離岸風電廠商,分享自身併網經驗。廠商指出,透過正確的設計、建置穩健的電力基礎設施,可以大大提升離岸風電效率。大型離岸風機裝置容量大,所需海域面積成本較低,如何在風力機組裝置容量與安裝數量兩者取得平衡,是未來離岸風電系統架構中值得各界持續探討的議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