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銀行家觀點〉1本記錄財務幸福的存摺 偏鄉青年該是時候為自己做決定

2020/07/13 08:00

在充滿未知變數的環境中,除了留意個人防疫之外,你的財務狀況能否支持你挺過後疫情時代,取決於三大能力,包括就業力、金融風險抵抗力及數位力。(示意圖,路透)

社會安全網相對較薄弱的台灣偏鄉,疫情引發的財務風暴該如何挺過?加強就業力、金融風險抵抗力及數位力,才能安度變局。

去年12月起,各國陸續傳出武漢肺炎病毒(COVID-19)大流行訊息,全球歷經半年的貿易停滯。雖然疫情逐漸被控制,各國紛紛重啟國門、宣布解封,倘若再有疫情控制不當或病毒於下半年捲土重來(如北京又傳出第二波疫情),恐將讓全球經濟陷入看不見復甦的蕭條期。

在充滿未知變數的環境中,除了留意個人防疫之外,你的財務狀況能否支持你挺過後疫情時代,取決於三大能力,包括就業力、金融風險抵抗力及數位力。儘管我國疫情防控得宜,至今未見社區性傳播,已長期出現連續零確診,依舊止不住無薪假持續攀高,短期內還可能難以見頂。

主計總處2020年6月發布我國4月薪資統計,全體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2,132元,年增率0.91%,為7年來同月最小增幅。這樣的數據顯現國人上述三大能力的重要性,更令人擔憂的是,社會安全網相對較薄弱的台灣偏鄉,面對看不見的疫情該如何挺過?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特別帶著《台灣銀行家》採訪團隊深入國境之南,邀請偏鄉青年聊聊他們最真實的心聲。

對未來憂心 偏鄉處貧窮與經濟弱勢

位於屏東縣霧台鄉的好茶部落(Kuca-pungane),是魯凱族傳說中的「雲豹的故鄉」,原發祥地坐落在大武山西側、隘寮南溪中游的「舊好茶」,魯凱族人從東部隨雲豹的腳步而來,約莫有700年的歷史,仍保存著石板屋建築部落,是全國唯一的原住民二級古蹟。

隨著經濟成長發展,舊好茶的交通不便,加上耕地流失,族人也因山地平地化政策,對外界倚賴漸增,導致人口外流嚴重,考量學童受教育、中老年人就醫等因素,1977年開始遷村至隘寮南溪左岸的河階台地「新好茶」(Tulalegelee)。

以為從此得以安居樂業的魯凱人,未料再經歷了2007年聖帕颱風與2009年莫拉克颱風襲擊,為了生存只得再三遷村,這次還把一樣成了自然受災戶的瑪家鄉瑪家部落及三地門鄉大社部落(魯凱族、排灣族),一起集結到了新聚落――禮納里(Rinari)部落。

取名為「禮納里」,意味著「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這樣淒美動人的故事背後,卻深藏著一群偏鄉青年對未來的擔憂。

小蘆(化名)是在平地長大的魯凱人,他在都市其實有穩定的工作,決定回到家鄉只為了想延續部落的傳統文化,「所有在外打拚的族人都一樣,離開部落都只是為了工作,最終還是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好茶遷村到禮納里,即便已經不是原始的家鄉,但族人都在這裡。「偏鄉未能享受到經濟成長果實,多仍處於貧窮而成為經濟弱勢。」

樂觀有幹勁 金融風險意識有待加強

長期以來,接受政府與外界的安置與補助,他對於偏鄉的隱憂不減反增,「我們的謀生能力正在被削弱,偏鄉不缺物資,但缺乏生活技能。」這正是為什麼歷經數十年的「努力」,貧富差距並未被敉平,反而更形擴大,他認為各界該幫助偏鄉的不是捐錢,「而是教年輕人怎麼轉型就業,以及導入正確的金融風險觀念,才有助於真正自力更生。」

特別是南部偏鄉多是原住民族群,小蘆總是掛心住在政府永久屋裡的原民,因為在這裡只有房屋使用權,而不擁有土地所有權,如果有一天土地被收回了,能有多少原民可以在都市存活下去。根據原民會對台灣原住民的就業情況調查發現,近5成的原住民從事製造業、營建工程業、農林漁牧業、運輸及倉儲業等高耗勞力型工作,正是這次疫情中受創相對嚴重的職業類型。

由於高耗勞力型工作存在高度替代性,多數原民習慣頻繁更替短期工作,錯失較長期的職涯規劃經驗。小蘆更坦言,待在部落裡的族人,不僅沒職涯規劃的教育機會,對於自身財務規劃也是一竅不通,然而這並非是一般外界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部落原民其實是相當勤奮、願意付出的民族。

曾幾何時,許多偏鄉青年對於到都市發展抱持憧憬,盼能有更好的經濟生活、更好的教育水平、更好的社會地位與美好的前景,小蘆道出最真實的心聲,「當年,我們的部落長輩外出尋找機會,離部落的土地越來越遠,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為部落帶來更好的生活,最終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實現。」

尋翻身機遇 高勞力工作釀健康問題

偏鄉青年於都市裡遍尋翻身機遇卻飽經挫折,小蘆回想小時候,長輩走出部落雖然能夠掌握更多的工作與就學機會,卻同時伴隨著相應或更加龐大的代價,除須面臨陌生環境帶來的未知風險,一方面高耗勞力型工作造成他們生理層面的健康問題,另一方面,如果剛好又是原民,脫離部落原生體系,還會在都會區產生族群隔閡,心理壓力可能隨之驟增。

留在部落的族人,看到在外的族人如此不易,更加提不起勇氣走出去,只好持續接受政府與外界的幫忙與安置,久而久之,生活技能與都會的差距反而越來越大。近年來,他感受到政府對於原鄉培力就業著力甚多,他坦言,除了就業,基礎財務觀念若不好,賺得再多也不會管理、規劃,對於自己的財務規劃需求不僅沒有定見,更容易受到外界推銷左右。

現在有許多金融宣導講座會安排在偏鄉或部落,但他認為如何培養族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治本關鍵。「當每個人對自己的財務有基礎規劃與設定目標的能力時,偏鄉青年才有學著獨當一面的機會。」小蘆告訴採訪團隊,在台灣,從偏鄉到都會,遠的從來就不是距離,而是當外面不斷在進步,偏鄉青年只有兩種命運,選擇留在家鄉停滯,或有勇無謀的直闖都會。

結婚即負債 理債成最重要財務課題

在提到金融行為的時候,他特別分享,「部落年輕人大多找儲蓄互助社借貸,借錢的目的不是修繕家園,就是為了結婚。」

結婚對原住民是非常重大的活動,我們每每看到的華麗禮服,響著銀飾輕脆叮噹的聲音,象徵著雙方對結婚儀式的重視,經過求婚、送採薪禮、下聘及迎娶等,每一個隆重的傳統儀式環節都是嚴謹神聖的,儀式所需要的衣物與用品都是必須被客製的,林林總總花費最少也要60萬元。

「我們常常自嘲結婚就是負債的開始,不分男女,有時部落國王(頭目)的女兒要下嫁可能還要花得更多。」一般外界對於原民的結婚貸款需求無法理解,甚至認為沒錢就不要辦儀式,為什麼還要為了結婚借錢,小蘆解釋,結婚對原住民有習俗傳承的意義,不辦儀式就等於拋棄了家訓。他澄清有關原民結婚貸款,重點不在借不借款,而在借了該怎麼規劃還款,理債成為原民人生中最關鍵的財務課題。

他從在社會福利基金會服務的親友口中得知,台灣金融研訓院今年展開偏鄉金融教育推廣,以教練式學習模式引導族人主動思考自己的財務困難與問題,盤點自己的資產和債務,包括如何衡量金融風險抵抗力、了解財務風險及信用風險,希望藉此讓族人更能了解並掌握自身的財務狀況。「這是在台灣偏鄉前所未見的金融教育模式,我相信就算一開始沒有很強,但只要有開始就會慢慢變強。」小蘆這麼說。

長期關心部落年輕人發展的小蘆,希望各界持續重視偏鄉的金融教育,「我很高興有人看見偏鄉的需求。」若是族裡的年輕人能將金融知識納入生活必要知識之中,並熟悉生活周遭的金融用語,避免金融陷阱與債務累積。同時,掌握自己金融風險抵抗力,知道如何維持強處,補強弱點。更重要的是,如果族人能透過這樣的訓練,強化自己的風險抵抗力,他相信一本存摺就是一個幸福的開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本文摘自2020年07月份《台灣銀行家》月刊;採訪、撰文:蔡佩蓉)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