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銀行家觀點〉香港動盪、美中貿易戰未歇 台灣如何抓住競爭優勢?

2019/12/11 08:00

香港受到內部問題影響及中國大陸拖累,而被調降信用評等。(歐新社)

受到全球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影響,台灣經濟表現相對亮眼;台股在去年年底貿易戰的不確定因素之後重新回升,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之一,外商直接投資台灣的趨勢也同步成長,這些有利因素加起來,能否為台灣帶來新契機,值得繼續觀察。

北京似乎不斷要求香港做一種抉擇:要財富還是要自由?如果說今年下半年的動盪,讓中國做了什麼深刻反省的話,那就是房地產政策。如今中國政府大力提高土地供給、支持公共住宅、鼓勵抵押貸款,但目前還不清楚高房價造成的「隱性稅」會不會因此消失。

香港抗議者堅稱,雖然居住環境很不理想,但這並非他們上街抗議的原因。當然,香港的居住危機中,有很多結構性問題都源於中國政府的政策;但更大的問題,其實是中國是否會將香港推向下一個階段,在事件發生之前,沒人預料到,一場全面的反抗會在一群不關心政治的香港人之間爆發出來,他們比較擔心的反而是未來的走向,尤其是中國可能捨棄與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這可能才是加劇局勢緊張的原因。

貿易戰讓台灣大受惠

至於台灣,如今似乎比中國更具有競爭優勢,台灣受到全球最大幾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影響,經濟表現亮眼。聯合國11月的報告證實,2019上半年貿易戰的最大受惠者就是台灣,台灣對美淨出口高達42億美元,以「辦公室設備」與「通訊設備」等關鍵技術業為主,這些產業之前一直都因為中國的競爭而虧損。

台港今年的股市也反映了兩者之間的差異:台股在去年年底貿易戰的不確定因素之後重新回升,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之一;香港恒生指數則自從人民的不滿情緒在5月變得明顯之後,下跌了大約10%。這意味著在某些領域,台灣可能會取代香港成為與中國互通的管道。但經濟獨立能給台灣的利益可不僅於此。

Google最近證實將投資新台幣260億元,在台南設立第二個資料中心,據說該中心是為了服務中國,這表示台灣某種程度上正在取代香港的角色。

不久前我們還能信誓旦旦地說,香港的資料中心可能會像它「一國兩制」的金融制度一樣,推動下一波成長。但過去幾年內,中國卻不斷將其法律推行至各個特別行政區,中國即將更新的《網絡安全法》規定,儲存在中國的所有資料都必須讓中國政府存取;這意味著如果局勢沒變,香港就可以靠著兩地間的法規差異來套利,但在爆發抗爭之後,香港政府開始考慮審查網際網路,而中共也鼓勵港府頒布自己的《網絡安全法》,如果真的頒布,香港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抗爭活動削弱香港特殊地位

在金融方面,台灣則是阻止中資企業像在香港那樣直接在台灣上市,但鑑於之前外流的IPO資金如今已經回流,阻止中資企業上市只是讓流入台灣股市的總資金減少一些而已。在2018年前,以鴻海為例的許多公司都採取「T+A模式」(總部設在台灣,在中國A股上市)將資金移至中國,當時許多人都擔心臺灣證券交易所的未來。

這些資金外流的原因,是中國制定了精密的策略,成功吸引台灣資本、人才與企業,但最近這些要素都紛紛回流,台灣政府也推出更多措施把它們留住;此外,如今商業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從科技到公共關係都越來越密不可分,企業顯然無法像過去那樣同時踏足中台兩地。

香港抗爭活動以及美中貿易戰,都削弱了外商從香港進入中國的可能性,目前看起來美國暫時不會撤銷香港的特殊地位,但其他組織已經開始與香港政府保持距離。今年6月,香港交易所想要併購倫敦證交所,但後者擔心中共對香港的影響力,因而很快否決。到了9月,惠譽(Fitch)將香港的信用評等從AA+調降至AA,之後穆迪(Moody)也在該月調降香港商業前景。

至於地球的另一頭,在中國繼續拘留兩名眾所矚目的加拿大公民之後(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為了報復加拿大逮捕孟晚舟),加拿大開始全面調查洗錢活動。之前一份報告指出,洗錢支撐了溫哥華房價中的5%;而且香港賽馬在2016至2017年賽季的88個交易日內,投注額達港幣1,150億元,這數字高得不合常理,相當於全香港每個人都在賽馬場投注了2,000美元。

事實上,香港的會計可信度已不具備過去的國際水準,歐盟委員會在2013年就因為香港缺乏獨立的審計機構,而不再認為香港的監管水準與歐盟相當,美國則因為無法查核中資企業的審計資料(在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也有一樣的問題),而在討論是否讓中資企業股票從美國下市,隨著政治環境改變,專家過去熟知的許多香港事實,將逐漸公開在世人眼前。

善用技術人才優勢建立新地位

至於台北股市,雖然今年表現良好,但還是遠遠不及紐約、倫敦,甚至東京。台灣的商業環境獲得超高評價,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19全球競爭力報告》(2019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中名列12,在世界銀行《2020經商環境報告》(2020 Doing Business Report)中名列15,它的創新力很強,科技業的勞動力成本也很低。

此外,外商直接投資台灣的趨勢也同步成長。跟附近的國家相比,台灣獲外商直接投資的時間晚了一些,但今年的總量因電子零件業的推動而上升,而金融保險業截至9月也獲得了15億美元,相較之下,中國今年前9個月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卻減少了57%。

台灣可以好好思考如何利用技術人才優勢,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建立新地位,例如台灣目前正與美國一起更密切地合作加強網路安全;此外,像是自動流量分析(automated traffic analysis)之類維護選舉安全的技術,也可以直接套用在金融業這些仰賴信任的行業上。這樣一來,即使台灣不做區域調解中心,它的產業實力也會增強。

不過跟中國即將面臨的一連串中期經濟問題相比,台灣眼前的挑戰顯得微不足道。有種說法認為,中國銀行體系有一套獨特的規則,尤其與西方國家不同。這某種程度上說得沒錯,中國政府對整個金融體系的控制,使該國的貨幣政策實際上變得無關緊要,也讓這個國家乍看之下似乎沒有景氣循環這種事。但只要中國不再願意或不能繼續無限制舉債,這些現象就會全部消失,而過去幾年的去槓桿化行動顯示,無限舉債的日子可能要結束了。

體制與監管上面臨更嚴峻挑戰

今年中國有很多地方銀行的償付能力都出現問題,最近一次的是營口沿海銀行與伊川農商銀行爆發擠兌。這些規模較小的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元件,商業模式無法符合大型國有銀行的要求,就必須靠這些小銀行獲得私營部門所需的資金。中國目前的債務水準,表示它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可以靈活處理複雜的問題,還能讓所有人都不用承受負面影響了。

即使中國經濟沒有突然硬著陸,未來10年的成長也很可能大幅減緩。除非中國要冒險傷害經濟成長,否則很難再提升個人的信貸槓桿水準,這也意味著房地產價格將不會無限瘋狂飆升。另外,在接下來幾年內,中國要提領退休金的人會越來越多,退休金危機會日益嚴重。不用等到香港一國兩制的「50年不變」於2047年結束,中國手裡的錢就會變緊。

也就是說,即使香港沒有發生最近的事件,未來也會因為旁邊的大鄰居而面臨許多困境。惠譽調降評等的理由顯示,香港不僅受到內部因素影響,也被中國拖累:「……有鑑於香港與中國在經濟、金融、社會政治上的聯繫都逐漸增強,它將逐漸融入中國的治理體系中,因而將在體制與監管上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惠譽認為,香港與中國的信用評等差距逐漸縮小(中國今年的評等是A+/穩定),也與這些發展相符。

至於台灣跟中國的關係,則沒有密切到要跟這個後院鄰居共享信用評等的程度。它在經濟與政治上都有空間打造自己的未來。

(本文摘自2019年12月份《台灣銀行家》月刊,撰文:David Stinson 孫維德)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