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河川死魚事件「這月份」最常發生 環保局攜手逢甲大學揭密
高溫或枯水期易造成魚群死亡。(台中市環保局提供)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台中市環保局與逢甲大學合作,分析近10年台中死魚事件紀錄發現,連續低日照無雨,導致水域低溶氧,及水位低等等,是影響魚隻生存主因,根據統計,死魚最常發生在4月到5月份。環保局說,已在大里頭汴坑溪立仁橋、梧棲大排架設攝影機,全年透過即時影像觀察魚隻狀況,當枯水期遇多日陰天時,即會啟動防範機制,若有死魚,立即聯手相關單位妥善處置,全力維護環境品質。
環保局說,與逢甲大學環境科技與智慧研究中心合作,發揮柯南精神分析死魚事件,2020年到2021年面臨50年來最大乾旱,死魚事件數特別多,其餘歷年案件量差異不大;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枯水期為10月到次年4月,長達7個月,降雨則集中在5月到9月,死魚最常發生的月份為4月到5月份,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與管理研究》期刊中,也將納入水環境巡守志工特殊訓練的教材內容。
環保局長陳宏益說明死魚原因,包括連續低日照無雨、感潮帶水質變化、季節轉變溫差過大、大雨後魚隻於高灘上擱淺、大雨沖刷大量泥沙導致魚鰓阻塞、工程施工、污染排放等,其中,最常見的是連續低日照無雨,陰天由於水體中藻類呼吸作用較光合作用旺盛,吳郭魚連日處於低溶氧環境導致缺氧死亡,且視水域大小,吳郭魚低溶氧的耐受天數也長短不一。
另外,在旱季與乾旱年,各水域低溶氧耐受天數也隨之縮短,不同水域同時間段內發生死魚是這類型的最大特徵,包括四塊厝圳、十三寮排水、立仁橋、林厝幹線、王田支線等都有類似情形。
此外,感潮帶隨潮汐改變的水質也是死魚原因,常發生在朔月(農曆初一)與望月(農曆十五)前後的大潮期間,梧棲大排的死魚事件就有這個特徵,梧棲大排還有因大雨沖刷大量泥沙進入水體致魚鰓阻塞的死魚案件。
每年3月到4月氣溫明顯上升之際也有死魚事件,主要因素為大地變暖,水域底泥厭氧微生物作用旺盛,強化環境的還原態致沼氣釋放,造成魚隻死亡。
陳宏益指出,台中市最美的風景是水環境巡守志工,持續執行河川巡守作業,今年共通報65件水污染或髒亂點案件,其中河面死魚案計20件,致力維護河川水體品質。現已進入霜降節氣,也到降雨量偏低的枯水期,根據分析,雖然河川基流量不足是死魚主因,污染造成死魚比例則低於10%。
環保局預先監視防範,也將針對河川污染源加強源頭稽查與取締,呼籲民眾若發現死魚事件、河川水色異常、事業偷排廢水的情形,可撥打環保局報案專線04-23280380或撥打免付費專線0800-066666通報,將儘速派員查處。
梧棲大排有因大雨沖刷大量泥沙進入水體致魚鰓阻塞的死魚案件,魚鰓內有大量泥沙。(台中市環保局提供)
梧棲大排有因大雨沖刷大量泥沙進入水體致魚鰓阻塞的死魚案件,魚鰓內有大量泥沙。(台中市環保局提供)
水域低溶氧及水位低等是影響魚隻生存的主因。(台中市環保局提供)
水環境巡守志工執行河川巡守作業。(台中市環保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