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叫法各國不同 小老鼠、蝸牛甚至蛆都有!

1971年電腦工程師湯姆林森(Raymond Tomlinson)將「@」引進電子郵件系統,成為全球通行的符號。(情境照)

1971年電腦工程師湯姆林森(Raymond Tomlinson)將「@」引進電子郵件系統,成為全球通行的符號。(情境照)

2017/01/21 22:1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每一封電子郵件都會用到的符號「@」,在台灣慣稱為「小老鼠」,英文則稱為「at」,不過它其實還有50多種稱呼,在世界各國的叫法都不一樣。

《BBC》專欄作家帕克(William Park)指出,除了台灣用動物形象來稱呼「@」,許多國家也有此習慣,如義大利稱之為「蝸牛(chiocciola)」、亞美尼亞稱之為「小狗(ishnik)」、德國人稱之為「蜘蛛猴(klammeraffe)」,匈牙利人則稱之為「蛆蟲(kukac)」,最不討喜。

帕克提到,他個人最喜歡的「@」稱呼是哈薩克人的「月之耳(айқұлақ)」。此外,中國人簡單稱之為「圈A」,斯洛伐克語則稱之為「醃魚肉卷(zavinac)」,甚至摩斯密碼也有「@」的專屬代號(•--•-•)。

其實「@」這個符號最早是由16世紀的佛羅倫斯商人開始使用,做為一個描述酒價的計量單位;1971年電腦工程師湯姆林森(Raymond Tomlinson)將這個符號引進電子郵件系統,成為全球通行的符號,讓這個地中海的古老符號持續運用於現代社會。

原文請見:不同語言如何稱呼「@」符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