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步金融風雲〉「去槓桿化」的省思

2018/09/17 06:00

中國整體債務對GDP的比率高達255%,無怪乎中國政府對於高槓桿表達憂慮,因此近年來致力於「去槓桿化」的進行。(路透)

●林睿奇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稱BIS)於2017年底的統計,中國整體債務對GDP的比率已經達到255%,不僅多過新興市場平均的193%左右,還超越美國的251%。中國的債務比率多年來呈現成長的趨勢,無怪乎中國政府對於高槓桿表達憂慮,因此近年來致力於「去槓桿化」的進行。然而,美中貿易戰的升溫以及經濟成長的放緩,卻讓市場與分析員預期中國將會重啟財政擴張並且放鬆信貸,而這將與「去槓桿化」的目標背道而行。借錢容易,還錢難!簡單來說,這便是使用槓桿的矛盾。

給我足夠槓桿 能買下全世界

關於槓桿,古希臘的科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根棍子、一個支點,我將舉起整個地球」。雖說這裡的槓桿指的是物理上的槓桿,但金融上的槓桿也是有著類似的概念。如果擁有100萬的本金,透過借款或發債等方式發揮財務槓桿、籌資900萬的時候,財務實力便為原本的10倍,獲利就有可能成長數倍甚至數10倍。按照這樣的邏輯推演,我們也可誇說「給我足夠的槓桿,我將能買下全世界」。槓桿操作就是這樣地具有迷人的特性,如同「魔戒」一樣,明知道會帶來副作用,但又忍不住誘惑而頻頻使用,因為適度的槓桿不僅可以拯救個人、企業或國家於危急存亡之秋,更能增強自身的規模和競爭力,可在市場上力壓對手。

運用槓桿不當 榮景變成悲劇

高槓桿的可怕之處是,除了不利財務體質之外,大環境的改變也會令人猝不及防。運用槓桿不當的話,往往瞬間會令一番榮景化為一場悲劇。在我的財經書籍「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之中有一個例子,當公司的股本是50萬、獲利是100萬的時候,股東們決定發行年息10%的債券50萬,假使獲利因舉債而倍增為200萬,由於債券年息只有5萬,這便等於只用5萬的支出就能額外創造出100萬的獲利。此時,股東們必定想要火力全開,繼續借貸並且發揮槓桿到達極致。果真如此的話,當遇上成長放緩或是不景氣的時候,高槓桿所產生的利息便有可能遠超過獲利,公司則會被財務槓桿給壓垮,面臨重整或破產的命運。

最顯著的真實案例就是2008年在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而禍首就是過度使用槓桿的銀行。銀行從傳統的利差交易,走向以高槓桿操作來進行高風險的自營交易。在景氣好的時候,銀行可以藉此創造驚人的獲利,但後果卻是令自身的財務結構惡化,以至於在金融海嘯來臨之時,不少大銀行無法抵禦。反觀以創新為主的科技公司,財務上較少負債,因此遇到金融風暴的時候,不像採用高槓桿的銀行一樣,那麼容易地面臨經營上的危機。

去槓桿化調整 成長可能放緩

國家如同企業一樣,高槓桿能夠成就快速的增長,但亦能瞬間導致崩塌。尤其在使用槓桿之時,不能一昧地只想著以規模降低成本,卻不把眼光放遠,沒將短期優勢轉化成以創新推動成長的模式,也沒及早規劃「去槓桿化」調整財務結構。「去槓桿化」有時是一種難以逆轉的流程,並不是使用槓桿擴張之後,就一定能夠「去槓桿化」來反向調好體質。當「去槓桿化」執行之時,無可避免地會面臨成長放緩,甚至引發衰退而令高槓桿的情況更加嚴重。高槓桿的使用不一定全然是錯,重要的是能支撐收入大於支出的模式,而預期這樣的模式快要走到盡頭之前,還要及早規劃「去槓桿化」的策略,否則容易落入進退兩難的處境。近年來中國的槓桿操作以及「去槓桿化」的歷程,不論對於國家、企業或個人,都是一門值得省思的課題!

(作者為財經作家,曾任美林私人銀行首席副總裁)

class=paperkeyword〉GDP#BIS#新興市場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