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際財經>老是學不乖 次貸不死 美銀又開始走後門放貸

2018/04/16 06:00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殷鑑不遠,在美國聯準會準備鬆綁對華爾街大銀行的監管之際,美國大銀行業者仍透過管道,間接參與次級貸款市場。圖為富國銀行(Wells Fargo)在阿拉巴馬州的企業辦公室。(彭博)

編譯楊芙宜/特譯

全球金融海嘯近10年來,美國首次重大修改和放寬對華爾街的監管規定,美國央行聯準會(Fed)正提案修改對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的資本要求和年度「壓力測試」,以實現川普政府鬆綁金融監管的政策。同時,根據華爾街日報調查分析,美國大銀行又開始從後門管道,藉著向非銀行的金融公司放貸,間接參與了風險較高的「次級(次級信用評分)貸款」,迄至去年已達近3,450億美元(約台幣10.1兆)的紀錄高點。

Fed負責銀行監管的副主席奎爾茲(Randal Quarles)表示,這項提案將大為簡化對大銀行資本準備的要求規定,並保持監管效力,「這是我們做事可以更有效率且更有效果的好例子,也會強化金融體系彈性」。

壓力測試項目縮減剩14項

Fed在4月10日公布,在不損害美國金融體系安全的情況下,簡化對大銀行持有一定資本、以因應不可預見壓力的監管規定,新提案將把現行大型銀行的資本相關規定由24項大減為14項,並將對這項計畫徵求公眾意見,希望盡快完時相關修改,以期在2019年大銀行壓力測試時實施。

Fed每年針對資產逾500億美元的銀行進行壓力測試,但新提案將根據經濟狀況與各家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訂定不同的資本規定。Fed表示,針對被視為對全球金融體系具有「系統重要性」的8家美國大銀行,新提案會「維持」資本要求、但幾家大銀行則會面臨「更高」資本要求。但該機構沒有明確說明哪幾家銀行將面臨更高資本規範。

這8家美國大銀行包括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富國銀行(Wells Fargo)、花旗集團(Citigroup)、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道富銀行(State Street)、紐約梅隆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

Fed指出,針對沒有國際業務的大型銀行,資本要求將維持不變、或略微放鬆。這些銀行包括美國合眾銀行公司(U.S. Bancorp)、第一資本金融集團(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浦瑞興金融集團(PNC Financial Services)和其他銀行。

壓力測試讓金融機構受害

美國銀行業必須在通過壓力測試後,才能向股東分發股利和實施庫藏股買回自家股票。不過,Fed近幾年對美國大銀行的壓力測試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損害到花旗集團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聲譽;Fed一部份監管新修訂將降低通過壓力測試的難度,即允許金融機構在面臨壓力時可推斷將減少股利和縮減資產負債表,使銀行提高資本水準、可更容易通過壓力測試。

不過,華爾街日報指出,在美國銀行業各類企業貸款中,向非銀行的金融公司放貸比例已居前茅,從2012年的第11大類竄升至第4大類企業貸款,而富國銀行、花旗集團透過這類放貸,間接參與了次級貸款市場;對監管文件的分析顯示,在2010至2017年間,美國銀行業者向非銀行的金融公司放貸金額激增5倍,達到近3,450億美元的紀錄高位。

業者認不會再發生金融海嘯

金融海嘯教訓殷鑑不遠,但美國銀行業者似乎信心滿滿,認為這次會不同。在上波金融危機期間,對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放貸使得幾家美國銀行業者陷入困境;例如,美國司法部數據顯示,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殖民銀行(Colonial Bank)在向一家抵押貸款機構發放的信貸安排中,被該機構侵吞了逾14億美元,在受到拖累後在危機期間破產。

在房市不斷飆漲期間,美國銀行業本以為透過債務抵押擔保證券(CDO)或透過被稱為管道(conduit)的投資工具,已向其他金融機構轉移了次貸風險,但在危機壓力下,銀行業者卻發現次貸風險又回到自己身上。

向非銀行機構放貸更穩健

報導指出,在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銀行業矢言杜絕風險較高的次級貸款曝險,現在業者卻表示,相較於直接向信用記錄不良的消費者和財務狀況不佳的公司放貸,向非銀行機構放貸的這種新方法更穩健;這層關係意味著,美國銀行業還是深度參與了風險較高的次級貸款。

非銀行機構以較低利率(可能3%)向美國銀行業者貸款,再透過向借款人收取更高利息來獲利。例如,對次級汽車貸款的利率是15%,而銀行業收取3%的貸款利息也能賺錢,因為銀行資金來源是幾乎不用支付利息的存款。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