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封面故事>各國貨幣政策正常化 央行重啟升息腳步逼近?

2018/04/02 06:00

台灣央行雖然維持利率不變,但考量兩大指標,重啟升息循環的腳步正逼近中。(資料照)

記者盧冠誠/專題報導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整

美國聯準會(Fed)3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毫無意外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主要國家央行也逐步讓貨幣政策正常化;至於台灣,雖然今年首季理監事會決議連續7季維持代表政策利率的重貼現率為1.375%不變,但考量兩大指標,央行重啟升息循環的腳步正逼近中。

去年10月以來 各國貨幣政策逐步正常化

除了美國外,去年10月以來,英國、南韓、加拿大央行等,分別調升政策利率1碼;歐洲央行(ECB)可能於今年結束資產購買,並於明年升息;日本央行同樣考慮明年結束QQE(量化與質化貨幣寬鬆)。

根據過去20年經驗,我國中央銀行要啟動升息,普遍須滿足兩個條件之一,分別是「近期實質GDP高於潛在產出」(經濟過熱),以及「實質利率接近或低於零」。

2大升息指標 實質利率與產出缺口

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的穩定,為央行首要職責,觀察最近幾次理監事會議決議文,維持利率不變的重要原因,大多圍繞在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溫和,通貨膨脹展望穩定,還有產出缺口為負值等。

其中,實質利率又與CPI息息相關,當1年期定存利率減去CPI年增率後的實質利率為負值,代表民眾存在銀行的錢,利息不但被通貨膨脹吃掉,連本金都會被侵蝕。目前台灣銀行1年期定期存款機動利率1.065%,央行預估台灣今年CPI年增率1.27%,使得實質利率為負0.205%,且自去年開始就由正轉負。

實質利率轉負 央行啟動升息依據

央行表示,目前台灣實質利率為負值,但仍高於多數主要國家,其中部分國家經濟成長率高於台灣,實質利率卻相對較低,顯示台灣實質利率水準在主要經濟體中尚稱允當。不過,市場人士認為,當前負的實質利率已經給予央行隨時可啟動升息的重要依據。

經濟成長方面,潛在產出是指一國充分利用所有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亦即生產要素充分就業下所能生產的產出,當實質GDP小於潛在產出,就會形成負的產出缺口。由於台灣近年產出缺口為負,讓央行對是否調升利率變得更加謹慎,就怕一旦升息,會造成負的產出缺口擴大。

升息機率攀升 學者建議預防性升息

雖然「近期實質GDP高於潛在產出」這個條件不滿足央行升息條件,但根據央行內部模型顯示,台灣負的產出缺口正逐年縮小,2016年為負1.4%,2017年負0.94%,預估2018年再收斂至負0.77%。負的產出缺口能夠縮小,反映在貨幣政策上,可讓央行花更多心力去矯正實質利率為負的問題。

央行前次啟動升息的時間點是在2010年6月,當時實質利率為正0.035%,除了接近零之外,還滿足實質GDP高於潛在產出;而該波升息循環到2011年6月結束,期間連續5季升息半碼。

3月Fed升息1碼,為2015年12月以來第6次升息,市場預期Fed今年還會再升息2次;對於台灣是否跟進美國,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強調「兩國情況不同」,暗示台灣貨幣政策不用跟著美國走;以目前情況來看,升息機率正在攀升,甚至有機構預測央行最快6月升息,也有經濟學家建議年底前不妨從事「預防性升息」。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