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利率走低已是長期現象

2017/09/04 06:00

圖為台灣中央銀行。(記者盧冠誠攝)

記者魏錫賓/特稿

利率影響投資決策,但利率高低是相對的概念,當利率走低,有可能還處在高點,就如1990年代的利率,往後看似是低谷面對高山,不過往前走,才發現只是站在山坡上,全球利率就這樣一路走低到現在。經濟風景變化萬千,投資人卻可能無心欣賞,在接近零的利率環境下,資產豐厚者保本優先,年輕起步者要在金融市場拼搏足夠的報酬,只得承擔更高的風險。

非傳統政策 引領利率走跌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為提供金融市場流動性、避免陷入通貨緊縮及促進經濟成長,積極調降短期政策利率,並以量化寬鬆等非傳統貨幣政策,引導長期利率走跌,過去10年來,全球利率就這樣維持在極低點。

美國聯準會自2008年12月將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的目標值調整至0~0.25%區間,維持7年至2015年的12月後才緩慢調高,迄今仍僅在1%~1.25%;而在金融市場具有指標作用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都維持在3.5%以下的歷史低點。

不過,利率並非在金融海嘯後才走低。以美國10年期公債為例,在1981年的殖利率曾高過15%,其後雖波動激烈,但長期大致呈下滑走勢,至2007年次貸危機發生前,已降至4%以下,金融海嘯時再隨聯準會政策下滑,只是其後未因升息及量化寬鬆退場預期而回升,最近幾年都在3%至1.5%間波動。

新平庸時期 經濟落入停滯

台灣情況類似,雖然這幾年不及1%的一年期定存利率讓儲蓄大眾很有感,但其實自1990年以來近30年,市場利率就一路走低,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資料,本國銀行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在1989年12月曾達7.31%,其中一年定期儲蓄存款利率更在9%以上,不過到了2007年12月,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已降到1.72%,個別銀行的一年期定存利率也已減少至3%以下。

在1980年代中期後20年,美國及主要工業化國家維持一段經濟穩定成長的低通膨期,且波動度大為降低,在那段景氣循環相對平緩的時期,幾乎沒有嚴重的衰退期,被稱為經濟「大穩健期」(Great Moderation)。2008年金融海嘯後則因需求不足,而有「低利率」、「低通膨」與「低成長」的三低現象,國際貨幣基金(IMF)執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以「新平庸」(new mediocre)形容,並警示經濟落入停滯的風險。大穩健與新平庸為低利率提供了條件,見證利率30年來走低的過程。

低利率政策 引爆金融榮景

在投資人眼中,低利率是中央銀行政策造成,但中央銀行家著眼的是維持物價穩定。當需求太高,通膨蠢蠢欲動時,央行會提高利率因應;而當市況低迷,則採寬鬆政策,使利率走低,因此政策利率的調整,反映了市場狀況,當物價沒有上揚的預期時,中央銀行就更願意維持低利率的環境,這也互相牽制了利率的走勢。

在低利環境下,安全性資產的報酬率走低,也拉抬了其他金融資產的價格。過去幾年央行壓低利率,並未立即提振消費、投資,而是錢進股市、房市等,先引爆金融市場榮景,連部分肩負獲利責任的中央銀行,也買進股票。

利率趨近零 改變投資樣貌

利率走低雖不是近期現象,但極低利率改變了投資樣貌,當利率持續在零左右,更容易撐起金融泡沬。負利率已有了先例,似乎走到谷底的利率,即使留下往上空間,也並非沒有碰到坑洞的可能。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