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王丹/古代教育考

2016/06/01 06:00

◎王丹

說到今天的東方式教育,其規程內容大多來自西方教育體制的經驗;自從科舉廢除,原來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套,基本上就被淘汰了。但是今天總結華人世界教育成果,並不令人滿意,既說明所謂學習西方教育體制,只是學得體制皮毛,並未掌握西方教育的基本精神;同時也說明,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固然有很多弊病,但是能夠延續千年,必然也有值得發揚之處,但是現在也被拋棄了。自己的東西丟掉了,別人的東西沒學會,造就了今天華人世界教育的畸形現狀。或許,我們回過頭去,重新看看傳統的教育制度,對於新傳統來說,也是另類的創新。

在傳統教育體制中,有一個現象是今天的教育體制無法相提並論的,那就是對小學教師的尊重。古代家庭凡是具備一定條件的,子女到五、六歲的時候,就會延請秀才或者多次考取秀才不中的人來家中任教。聘任老師的儀式非常隆重,全家要著正裝,準備宴席,所謂「衣冠酒食」,以示敬意。據古書記載,宋代的時候,「發蒙之師」(相當於今天的小學老師)最受尊重,因為他們被認為是社會的啟蒙者。凡是有所功名的人,一旦還鄉,都要到啟蒙老師家中拜謁。

想想我們今天,有多少人還會記得自己的小學老師呢?更不用講功成名就之後去謝小學老師的師恩了。傳統教育中這種通過對發蒙老師的特殊禮遇,彰顯的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初期階段教育的重視,這一點,難道不值得今天的教育體制認真思考嗎?對比古代,今天的教育,似乎就是中學、大學的代名詞,有多少教育專才願意到小學任教呢?小學是啟蒙階段,知識的獲得還是其次,如何做人才是初期教育的重點,對小學的重視,反映的是社會對於教育的基本理念問題,那就是教育應當「不僅教其讀書,實教其為人」。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注重技藝知識的部分,這固然增強了小孩的社會競爭力,但是「為人」的部分,似乎已經不在教育的關切範疇之內了。這樣對嗎?

再看大學。古代考上秀才,俗稱「進學」。所謂「進學」,就是進學宮深造。這個「學宮」,就類似今天的高等院校。現在的台灣大學校長叫楊泮池,「泮池」者,就是當時的校園(「學宮」)門外的水池之名。除了泮池之外,學宮另一個固定的場所叫「明倫堂」,一般建在大成殿前,是秀才們聚會討論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會議廳;而討論的內容,除學問外,更多的是地方事務,尤其是有關綱紀風化的問題,或者說是地方上的倫理道德案例,這樣的討論提供給當地官員做為參考,這是學宮中的秀才的重要使命。

更有甚者,從明代以後,一旦有什麼具有爭議性的國家大事發生,秀才就要齊聚在明倫堂進行討論,形同議政。重點是,這並不是個別秀才出於對政治事務的關心所為,而是學宮的制度之一,設計的用意,就是鼓勵乃至要求秀才們關心國家公共事務,可見古代教育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類似高等院校這樣的地方不僅是做學問的地方,也是參政議政的地方。所以才有後來明末名士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的,大學應當成為一種政治機構的建議。反觀今日之大學,又有幾所會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呢?學生參與社會運動,會被認為是「問題學生」,這其實是違背傳統教育思想的。

傳統當然是要被超越的,但是傳統之所以為傳統,其中也必有其順應道理之處,無論我們現代化到什麼程度,都應當不時地回顧一下歷史,從中尋找有益的啟發。教育尤其應當如此。●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