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文學異見.回應】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

2015/07/05 06:00

◎張錦忠

「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是黃錦樹與朱宥勳的問題,而且問題其實是「為什麼要在台灣讀馬華文學?」根據錦樹的觀察,在台灣,十年前沒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誠然。不過,不太有「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的問題的時光,也太遙遠了。

錦樹說,「兩大報書評版對待我們在台出版的新書,禮遇的規格和本地作家並無不同」。「我們」,指的是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陳大為、鍾怡雯,也指李有成、商晚筠、潘雨桐、黎紫書、李天葆、龔萬輝、辛金順、林幸謙、以及後來的張瑋栩、賀淑芳、曾翎龍等人。十多年來,這些「我們」在台出版的新書,或多或少都獲得「一種關注」(un certain regard;借用一個坎城影展的用詞)。兩報書評版之外,《誠品好讀》也不乏相關評點。

十多年來,出版界的盛事,如「開卷好書獎」,對馬華作家在台灣出版的書,的確給予平等待遇。在台馬華作者固然頗受青睞,自稱「最沒有台灣關係」的黎紫書,幾年前獲得「開卷好書獎」,力薦她的正是「同行系統」中的台灣文學「專業讀者」,並沒有「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的問題。

十多年後的今天,書評版縮水了,《誠品好讀》也早已停刊。「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大概也不是什麼問題了。與其說「台灣文壇什麼時候變得那麼小──那麼心胸狹小了」,不如說「台灣文學什麼時候變得那麼小──市場那麼小了」。

台灣文學市場急速萎縮(還是書店與書的市場急速萎縮?)。原因這裡就不談了,只問幾個問題:當市場變得那麼小的時候,「華文文學」(即朱宥勳說的「現代華文創作」)如果分台灣文學、現代中國文學、馬華文學、香港文學的話,馬華文學能分到幾杯羹?它的位置在哪裡?貼了「馬華文學」的分類標籤(有陣子在某間誠品的確看過「馬華文學」專櫃),有助於提升其CP值嗎?

也許這時候提出「為什麼(還)要讀馬華文學?」這樣的問題更具意義。不過,這會是一個更加「不易回答的問題」嗎?這個問題,貌似在問:有一天,當印度人魯賓遜先生只能帶一本書去荒島生活時,他應該(或可能會)帶一本(甲)台灣文學書、(乙)現代中國文學書、(丙)馬華文學書、還是(丁)香港文學書?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以上皆非。魯先生會帶一本《魯賓遜漂流記》去荒島。」這,當然是個無聊的冷笑話。你不必笑。

荒島可能是板塊震擠出來的,本身就是「適者生存」的存有物,或剩餘物。你還要它(「由島至島」的它)去選擇向什麼板塊靠攏,也是不識「時務」吧。故黃錦樹的雜文結尾有芻議曰:「既然如此,何不乾脆把馬華文學當成台灣文學來讀?」

意思是說如果「把馬華文學當成台灣文學來讀」,就不會有「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的問題了嗎?我們不是一直把「不在大馬製作」(Not made in Malaysia)的在台馬華文學當成「台灣熱帶文學」來讀嗎?

當然,談台灣文學市場,談華文文學地緣政治,就不是只看「同行系統」中的「專業讀者」。去荒島的魯賓遜大概就是非專業讀者。不過,即使是像魯先生這樣一個讀者,大概也會好奇地問說,不太有「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的問題的年代,馬華文學在台灣是什麼回事?那是一種「例外狀態」嗎?那是個什麼樣的天寶盛世?

遙遠的時光總已是一個「前傳」或「首部曲」的故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