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做功課前 先玩玩

2015/03/03 06:00

圖/裴小馬

文/丘引(寄自美國)

圖/裴小馬

當父母的人總是遲疑,孩子放學後,究竟是該立刻做功課,或讓孩子先玩耍才做功課,何者對孩子最好?

根據美國父母教孩子網站(ParentsTeachKids.com)的創辦人利特博士(Jennifer Little, Ph.D.)的研究,孩子在學校上課一整天了,頭腦疲倦了,身心也緊繃了,若放學後回到家得立刻做功課,這樣孩子弦繃緊了,沒得放鬆,做功課的效益欠佳。利特博士主張讓孩子先放輕鬆地玩,跑跑跳跳,紓解了一整天坐在教室的疲憊後才做功課,對孩子的身心和頭腦的發展都比較有利。

利特的說法,從身心靈和頭腦的發展來看,絕對符合一般人的常識認知。但是,人一旦當了父母,好像總希望孩子按表抄課,這樣才盡到當爸爸媽媽的責任。因此,「放學後立即把功課做完了,然後要怎麼玩,都行。」這可能是許多父母想都沒想,就直接了當對書包還沒放下的孩子衝口而出的話。

<專家建議> 理論與實務 因孩子而異

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那麼擁有中學教育和特殊教育碩士,又教書將近40年的泰勒博士(Dr. Maureen Taylor)的經驗是,若規定孩子做完功課才能去玩,那麼「上有上策,下有對策」,孩子就會匆匆忙忙地做功課,只是應付了事,為的是要趕緊去玩去。

這樣的結果和做功課學習的用意就背道而馳了。泰勒博士認為孩子放學後玩耍是一種呼吸,父母該讓孩子有呼吸的機會。

這是做功課的理論和實務的結合及衝突。顯然地,做家庭作業這件事情不必然這麼單純,這還牽涉到孩子的年紀大小和人格特質的差異,以及做功課的夥伴和地點,也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孩子做功課的心情和效果。

例如小學的孩子功課少,花的時間較短,但這個年紀的孩子穩定性低,功課的難度高,需要父母就近照顧。因此,小學年紀的孩子做功課最恰當的地點,可能不是書桌,而是餐桌;這樣父母在做晚餐時,眼睛看得見,也隨時可以幫上孩子的忙。我的孩子小學時做功課就是在餐桌上完成的,這樣我一邊做晚餐,一邊和孩子聊天,孩子也同時做功課,一兼兩顧。

而我的兩個孩子人格特質不同,老大是那種要到最後一分鐘才完成功課的人,催也沒用,我就讓他盡興地做他想做的事情後,才做功課;老二的個性相反,一放學,沒做完功課,她渾身不對勁,在吃完點心後,不只是立刻要做完功課,還將學校的筆記重抄一遍,才肯去玩耍,她的這個人格特質到高中時還如此。

孩子放學回家,離午餐的時間已經幾個小時了,根據美國的研究,放學後應該讓孩子吃些點心,才做功課或玩耍。也許當父母的會說就快晚餐了,吃了點心,孩子胃口就沒那麼好。不過,吃點心對正在成長的孩子很重要,不只是填飽肚子,還能安定情緒及讓頭腦發展更好。何況少量多餐,對孩子的身心腦成長都更好。由此,父母不必堅持自己的看法,有必要打破傳統觀念。

<家長看過來>做功課環境 家長多關心

怎麼做家庭作業,品質好又最有效?

手機,離孩子愈遠愈好。電視,當然要關掉。臉書、玩具(包括電動玩具)等,都應該和電視一樣,這些東西會讓孩子分心,無法全神貫注地做作業。

當孩子在做功課時發呆或歎氣,甚至走來走去,可能表示孩子的功課遇上困難了,父母得適時地協助或關心,問問孩子是否需要父母的幫忙。

偶爾,給孩子換上新的椅子,例如椅子的高度,或者換個環境做功課,也讓孩子的視野改變,做作業的心情也轉變了。

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功課的量也愈來愈多。而且,此時孩子的活動也更多了,自然而然在做功課上的時間應該更加彈性才好。父母該如何拿捏,需要和孩子多談談,了解孩子的需求,千萬不能片面地要求或指責,「你愈來愈不像話了!」這樣的話一出口,孩子叛逆的心就更加強烈,反而兩敗俱傷。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