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因為恐懼而放棄自己

2014/07/30 06:00

◎王丹

我們都知道,集體針對個人而言,顯然是具有約束性的。按理說,這與每一個個體追求自由的天性是衝突的。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很多個人寧願放棄個人的獨立性、自由乃至主體性,而進入到一個約束自己的集體中呢?心理學研究的實驗表明,很大程度上看,這是因為內心的恐懼。

在一篇論文中就曾提到:「20世紀50年代,Stanley Schachter(1922-1997)開始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實驗,試圖理解增強人們與他人在一起的欲望。Stanley Schachter開始假設人們尋求關係以消除恐懼感,這樣,如果成年人被隨機分配到高恐懼體驗組和低恐懼體驗組的話,我們應該觀察到這兩組被試在尋求他人陪伴上有顯著差異。

為檢驗這個假設,Schachter以女大學生為被試。當被試到達實驗室後,首先接待她們的是身穿白色外套的實驗員,他身邊是各種各樣的電子儀器。實驗員介紹自己是神經與精神病系的Gregor Zilstein博士,他解釋說將要進行的實驗是為了考察電擊的效果。為了使被試感到更強的恐懼感,他準備了兩種對電擊的形容。

在恐懼的情境中,Zilstein博士以一種不祥的語氣形容電擊:他告訴被試:『這些電擊會令你感覺疼痛……在這個研究中,如果我們真的了解一些東西,好對人性有所幫助,就必須使用高強度的電擊……這些電擊會十分疼痛,不過,它們不會造成任何永久性的傷害。』通過採用這種方式對被試解釋,使被試接受這樣的一個暗示:她們將有一次非常驚恐和痛苦的體驗。

而在低恐懼的情境中,所給的指示語盡量淡化電擊的嚴重性,試圖使被試感到放鬆。Zilstein博士這樣說:『我保證你絕不會感到任何痛苦。那不會比感到癢一下或麻一下更令人不快。』就這樣,雖然兩組被試都被告知實驗是關於電擊的,但一組等待的是疼痛的令人驚恐的體驗,另一組等待的則是溫和的,並不危險的體驗。當被問及她們的感受時,處於高恐懼情境的女生表達了更強烈的害怕。

在喚起和測量恐懼後,博士告訴被試,在準備好儀器之前有十分鐘的間歇。他說被試可以在幾間屋子裡等候,那裡有舒服的座椅和雜誌。然後,Zilstein博士說,有的人可能願意自己等候,有的人願意和其他參加實驗的人一起等候。他要求每名被試指出自己是願意一個人等,和他人一起等,還是無所謂。正如研究者所假設的,在高恐懼的情況下,有63%的被試願意和其他人一起等候,而在低恐懼的情況下,只有33%的被試願意和其他人一起等。後來的許多研究證實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結論都成立。」

這個有趣的實驗其實揭示了人的內心的脆弱,這個脆弱在面對恐懼的時候表現得尤其明顯。這從反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恐懼標為一種馴化的工具,為何在極權主義之中,被使用得如此得心應手。同時,這樣的實驗結果,固然讓我們看到人性脆弱的一面,卻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正面的思考。它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是內心的恐懼導致我們放棄自我,進入到規限了自由的集體中。我們的自由的縮小與擴大,其實很大程度上仍舊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那就是:你是不是要被恐懼綁架?如果我們能夠正視問題的根源,從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做起,恐怕才是維護自己的主體性,不被集體的洪流裹挾的根本之計。●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