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松尾芭蕉與《奧之細道》

2007/06/14 06:00

◎林水福

松尾芭蕉(1644-1694),江戶前期俳人,有「俳聖」之稱。

芭蕉的俳諧取貞門(以松永貞德為祖的俳諧流派)與談林風格(以西山宗因為首)之長,融入漢詩文趣味,開創獨自之俳諧境界,成為俳句之聖人。

較重要的紀行文有《鹿島紀行》、《笈之小文》、《更科紀行》、《奧之細道》等旅行文學,由門人荷兮整理的《冬日》、《春日》、《曠野》等俳句詩集,逐漸加入「閑寂」與「幽玄」趣味。1691年(元祿四年)所著《猿蓑》呈現圓熟之俳諧風格,可見「wabi」、「sabi」詩境。之後又提倡「karumi」的俳諧。1694年的《炭俵》詠「平淡」境界的俳句。同年10月病死大阪家中。

大旅行的見聞錄

《奧之細道》是芭蕉最重要的旅行文學作品,於1702年由門人整理問世。內容記載1689年3月27日由門人曾良陪伴,從江戶出發的大旅行之見聞錄。大概的行程,從江戶出發到日光、那須、殺生石,經白河、宿飯塚,於此為宿疾所苦。病癒,入伊達藩領地,抵仙台,遊鹽釜、松島、石卷;到平泉,沉溺於懷古幽傷之情……經越後出金澤,在山中溫泉與曾良分別。之後謁永平寺,到福井、敦賀,最後抵大垣。全程約2400公里,前後歷時約7個月。《奧之細道》亦為日本代表性紀行文學。

「序章」開頭:「日月百代之過客,行年亦為旅人」,顯然是仿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寫成的。「古人亦多死於旅途。予亦不知何年起,如片雲受風之邀,漂泊之思不止」芭蕉私淑西行,宗祇、杜甫、李白,四人皆客死他鄉。「人生如旅」,芭蕉當時人在江戶(今之東京)「心已在松島之月」於是「住家讓予他人,移居杉風之別墅」做出發前之準備。

以詩意描繪扶桑風光

就《奧之細道》內容而言,最精采的有三部分,即松島、平泉、立石寺。

松島共有230餘小島,東西寬14公里,南北長8公里,有大海、小島、松樹,是典型的日本「箱庭」式風景,有日本三景之一之稱。現在由於海苔、牡犡的大量養殖,破壞大自然景觀,與我20幾年所見松島已遜色不少。《奧之細道》的「松島」包括松島、雄島磯、瑞巖寺。

松島扶桑第一好風光,不輸洞庭與西湖。……小島無數,高聳者指天,低伏者匍匐於波浪之上。有二島或三島重疊,左邊之島分離,右邊卻又連結。形狀有背者,亦有抱者,彷彿父母抱兒孫之狀。松樹之綠濃郁,枝葉被潮風吹拂彎曲。其彎曲形狀自然形成,卻宛如人工雕琢而成。

芭蕉對松島的描述,並非採寫實手法,而是著重於主觀印象的描繪。雖以擬人化手法寫景,亦以詩的印象掌握。

在《奧之細道》,「平泉」是位於高潮的章段。芭蕉描繪如下:

三代之榮耀一睡之中,一里之前有大門之遺跡。秀衡公館化為田野,徒留金雞山。先登源義經居住之高館,北上川從南部流過東之大河。衣川繞和泉城,於高館下流入大河。康衡等之舊跡,隔衣關,彷彿鎮守南部出入口,防蝦夷入侵。義經率忠義武士據守高館,然功名如一時之夢,遺跡亦化為草叢。想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草笠鋪地坐下,流下懷舊之淚。

夏草啊

義經主從

夢之遺跡

平泉是奧州(東北)霸者藤原氏三代(清衡、基衡、秀衡)「榮耀」之地,也是落魄武將源義經最後古戰場的歷史之地。芭蕉站在這歷史之地,概觀平泉地勢,從「大門遺跡」、「秀衡公館」、「和泉城」、「康衡等之舊跡」等遺跡舊址,亦對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人事之無常,不免落淚。

耳聞蟬鳴,感受寂靜

芭蕉訪立石寺是元祿二年(1689)5月27日,當時的立石寺面積約百萬坪,比現在的大約兩倍,夏天樹葉茂盛,覆蓋全寺。《奧之細道》中記述如下:

山形領地,名為立石寺之山寺。慈覺大師開基,尤為清閑之地也。「有一見之必要」依人推薦,從尾花澤返回,其間約七里,日未暮,借宿山麓之坊,登山上之堂。岩石重疊成山,松柏年老,土石亦老,苔滑,岩上寺堂門扉緊閉,未聞聲響。巡岸攀岩參拜佛閣,猶記佳景寂寞深透內心。

寂靜呀

滲入岩石

蟬之聲

立石寺是第三代天台住持圓仁創立的,圓仁是慈覺大師法名。圓仁搭遣唐使之船到中國,修行九年學習密教奧義後返日。東北地方多座寺院,如毛越寺、中尊寺相傳皆為圓仁所建。立石寺自古以比叡山延曆寺別院而聞名,中堂之法燈係大師從中國移到比叡山分火而來。延曆寺被織田信長燒毀重建時,再移立石寺之火。

立石寺為死者回歸之山,蟬從地下出生,最後回歸土地。芭蕉耳聞蟬鳴,感受到「寂靜」並非「寂寞」。立石寺因芭蕉上述俳句而永垂不朽。

獻身給風雅世界

芭蕉為何取名《奧之細道》?日本東北仙台一帶,江戶時代與江戶相比較,的確是奧(深處、偏僻)的「小路」。不過,也有學者指出,書名《奧之細道》著重於寓意,「道」指「俳諧」,即俳諧精進之「細道」之意。

至於主題為何?近年亦多所討論。

其一,芭蕉透過旅行,凝視自然與人生流轉之相。從流轉之相中找尋永遠之相,換句之,委身於流轉之相中,與永遠相連接的人生觀、世界觀正是這部作品的基本理念。

其二,這是芭蕉描繪自己應獻身的風雅世界與自己獻身的人的形姿之作品。即以旅行為素材,借用紀行之形式,描繪一種「風雅的理想圖」之作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