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身口意三業〉我們與善的距離

2019/05/06 06:00

圖/陳佳蕙

文/呂政達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改編自台灣曾經發生過的無差別殺人案件,藉著加害與被害者的家屬,烘托當前的媒體現象,收看箇中的喜樂哀樂,觀眾往往產生一個印象:我們每個人,竟然這麼的近,竟然這麼的讓人感到畏懼。

在這個鼓吹品格教育,崇尚道德的社會中,誰會犯下無差別殺人的恐怖行徑呢?首先我們就會想,這個人必定是瘋了、精神不正常了,否則我們實在無法再想像下去。詹姆斯瓊斯在60年代推出的小說《細細紅線》不就想告訴世人,「瘋狂和正常間,只隔著一條細細的紅線。」寫過《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led)的牧師作家史考特派克也說,邪惡其實是「一種道德的疾病」,但是,如果邪惡真的是心智正常的人所做出來的話,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精神分析探究人心的暗黑面,早就在一個世紀前提出警告,邪惡,也是正常人的另外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戲劇化的手法,勾勒出被害者與加害者家屬的對立,飾演被害者媽媽的賈靜雯也是名媒體主管,她在自責仇恨的心態中,還要去維持媒體報導的平衡,這當然也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對立。我們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相對引起分別心,對立,則讓人與人、人與自己的距離相形拉遠。

當加害者的家屬來電視台控訴媒體渲染報導,讓他們「失去活下去的權利」時,賈靜雯飾演的媽媽怒吼:「那我兒子呢,我兒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嗎?」似乎,在社會現實,在媒體上,我們都必須選擇站在某一個立場,我們都要選邊站。

有惡,當然就有善。《俱舍論》以能否帶來安穩的業,能否得涅槃,能否停息苦,做為善與不善的區別。《成唯識論》以能否為現世及來世帶來好處,來區分善與不善。佛法提出的這個標準值得參考,在現實的生命中,我們的行為能否帶來「安穩的業」,在未來的日子裡讓我們心安,除此以外,則皆為「不善」。

還是回到白居易和鳥巢禪師的對話吧,白居易問道:「何為佛法大義?」鳥巢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失望地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小孩都懂得。」鳥巢禪師道︰「三歲兒童雖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在《增一阿含經》中,由阿難尊者說出的原始版本還多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切覺者的身、口、意,常修清淨之行,熄滅諸根亂想,是我們與善的距離。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