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 一隻手指學會了蛙式 - 印卡談《一座星系的幾何》

2019/04/10 06:00

詩人印卡。 (胡舜翔/攝影)

專訪◎廖育正

新作《一座星系的幾何》。 (胡舜翔/攝影)

《一座星系的幾何》是印卡(1981-)的第四本詩集,背景是「21世紀後被社群網站、手機完全改寫的詩歌生活」。不像先前作品那樣力圖展現詩藝的多樣性,新作的手法相對平實。「這是一本詩選集,不是主題式的創作,比較沒有那麼高的整體性。我先選出作品後,交由編輯(達瑞)安排順序,重點不在於突破的企圖心,而是我挑選出對讀者壓力負擔比較小的作品。」印卡說。

這本詩集裡,印卡抽掉了社會書寫及純抒情的篇章,納入貼近日常所思所感的詩作,讀者或可讀到他的平時狀態或生活種種:「這本書不是那種很努力想要寫好的狀態,整體來說滿雜的,但我想這不是壞事,何況在達瑞的編排之下也產生了一種節奏感。這樣形成的閱讀效果也滿有趣的。」

全世界青年詩人都是我的同儕

臉書上的印卡,抨擊時事直言不諱,對台灣學界及藝文界的批評總是尖銳。他像是一位全才型的高知識分子,博通中外學問;曾任匿名評論雜誌《祕密讀者》的編委,寫廣度深度兼具的評論,也正攻讀博士學位。他的視野不僅止於台灣,對世界各國的文藝發展更如數家珍,如他對自己身處作家世代的自覺:「全世界的六、七年級詩人都是我的同儕,大家都那麼勇敢在寫新的主題,那我也沒有必要膽怯。至於台灣詩人,普遍很膽怯,而且老是在『讀懂』上打轉。表現力高的詩人本來就可以遊走在不同的邏各斯,以突破界線。」

印卡的詩,常挪用各種知識術語,讀來自有一種內行人的腔調。他對科學內行,對文學、藝術、語言學及歷史也極熟稔,因而讀者當然需要一定的知識水平:「對我而言,在詩歌裡使用科學語言,從來都不是一件特殊的事。大量使用物象語言,在文學傳統是從浪漫主義就開始的。而很多東亞的文學家也都在使用科學語言寫作,那其實也可以看成現代主義的一部分。如果說科學知識語言,在這個時代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明明就可以用進詩裡,為什麼大家不用?這顯然是大家的問題而不是我的問題。」

印卡指出,當代台灣詩人慣用的詩歌意象,許多都是象徵主義式的意象語言;在他看來這其實是滿大的問題。而他希望做到的,是在題材上擴充詩語言的多樣性。例如他用「交換的遺傳子你無法想像的顏色」、「五重瓣的對稱性突然對季節產生反應」來形容「對的感覺」;或者「溢出的小數點/形同沿著海岸的汙水管線/黃體素、雌激素混合著/頭孢菌素跟青黴素/生命與死亡一同抑制」,都是新鮮的語感。

比較輕鬆的時候,洗碗也能成詩。印卡曾經讀到美國黑山派一首詩,寫的是洗菜,他訝異於簡單的生活動作也有無窮的細節,便以洗碗的過程寫下〈事實面前你沒有選擇〉:「我可以說它們白得像月亮/但事實上,白色不需要加入譬喻的戰場」。

手機生活現象.複數的風格

在〈後記〉裡,印卡提到智慧型手機和社群網站,與這批詩作的相關性甚高:「一種文字滑行的新興詩意,到底如何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呢?……有很多的時間,文字不過是在一個手掌大的螢幕上閃動著,匯入了電波中,在網路世界交換訊息。……說不定今天手機才是詩心本身吧。」

印卡認為,真正在描述「手機生活現象」的詩還不多。因此,該怎麼去寫手機與社群網站的日常生活,是他現階段想要挑戰的。〈臉書生活〉寫道:「臉友幫我寫了首詩/但很遺憾,我正失去/我的讚」,臉友的手很勤,在界面上按呀按,簡直像愛爾蘭詩人希尼名作〈挖掘〉,又像亞述人在畫著石板;甚或「一隻手指也奮力地學會了蛙式」,令人一笑。

印卡指出,台灣七年級前半段(或六年級後半段)的寫作者,比較明顯想要追趕上一代詩人在塑造意象方面的成就,例如楊佳嫻、鯨向海那一代,對於「有風格」的詩歌語言之追求,可說是滿焦慮的;但這現象在七年級後半或大多數的八年級詩人身上就比較少。他說:「六年級詩人那種對高度風格化的追求,對我而言仍是存在的。但很有趣的是,90年代以後,對受過後現代主義洗禮的創作者來說,再去談『風格』就顯得很弔詭。但是否有什麼東西既屬後現代,又是寫作者可以標舉或討論的?」

破碎化的寫作該怎麼被轉譯成當代詩學?印卡認為,那就是詩人可以大量使用各種熟悉的風格語言,所以「風格」就成為「複數的」。「對過往的浪漫主義者而言,所認識的對象物,跟構成自己的對象物,那同一性是非常高的。『我看到』跟『我知道』是同一件事情,所以必然成為封閉的宇宙論。」

「但就算從過往天真的時代,來到現今『後設』的文化背景,其實還是逃不出系統論,頂多只是一階或二階的差別罷了。可是,那系統仍然不是開放的啊,還是在一個封閉的狀態,只是過去我們『觀察到就認定為是』,現在則觀察外部又觀察自己,僅僅這樣的差別。就像我們原本可能認為網路世界很自由開放,可是這十年間的平台運作,已經顯示根本不是這樣。但即使如此,我覺得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寫,詩就是這樣才有趣。」

前衛詩史如何形成

印卡下一階段的創作計畫,是關於社會運動的詩歌書寫。另外,他也希望完成一本純粹的抒情詩集。而在評論方面,他有個新書構想,內容是關於該如何閱讀詩、批評詩的方法:「台灣詩人沒有作詩法,沒有正確寫詩的傳統。例如,為什麼我們現在認為詩是斷行?或認為詩是押韻?以往詩的重點都不是這些。好比斷句,很多詩人不知道為何而斷,都是依憑直覺,根本講不出理由。那這個偶然性該如何理解?我想台灣的寫作者都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子談。」

「這幾年我很關注台灣的前衛詩史,是怎麼被寫成、被討論的。我基本上認為,目前台灣對於詩歌史的認識是有問題的。」印卡獨到的觀點與詩,構成了一座繁複的星系,那是他反覆編修的個人簡史,是知性與感性的幾何。●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