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走進布吉納法索 看見台灣力

2019/03/26 06:00

前往霖恩小學的路上,大路重新鋪過,驢車變少了,摩托車變多了。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戴裕霖

古都古偏鄉的孩子。

2004年,在布吉納法索服役的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連加恩,建立了「霖恩小學」,讓偏鄉的孤兒免費上學;2018年,布吉納法索與台灣斷交,所幸霖恩小學運作全由民間組織「愛無國界關懷協會」負責,因此並未受到影響。

打從與連加恩醫師合作以來,當地牧師忠果(Zongo)就一直是盡忠職守的好夥伴。

2019年3月,霖恩小學建立15週年,現任馬偕醫院兒科醫師的戴裕霖重新踏上布吉納法──之所以說重新,是因為當年還是醫學生的他,看完連加恩的書大受感動,之後也到了布國擔任外交替代役。

從連加恩開始,台灣人的愛陪伴霖恩小學的孩子走過近20年時光。

服役期間,戴裕霖不只忙著台灣醫療團的工作,也協助霖恩小學相關事務,讓這間造福偏鄉孤兒的私立學校得以延續,至今已完全由當地人接棒,台灣則負責每月台幣16萬的資金與大方向的協助和勘查。這次,戴裕霖在台布斷交後重返布國,他看見了比政治局勢更重要的改變──那是台灣長期以來走入布國民間、看重生命價值的成果。

霖恩小學的教室與學生。

〈生活水平提高〉孩子有衣穿 網路也出現

聽說以前的台灣朋友回來了,許多當地朋友都來拜訪戴裕霖,「以前打球認識的朋友、畫家、電腦老師、霖恩小學的畢業生,甚至以前醫療團的司機,都來與我們敘舊。」讓他更感動的是:「家訪霖恩的學生時,還有一戶人家,馬上去菜園摘來一盤洋蔥與花生招待我們。」

由於霖恩的學生大都出身於貧窮家庭,每次家訪,看見的不外乎是黃土屋、一堵牆與幾隻雞,因此,菜園的出現,讓戴裕霖非常驚訝。「以前在古都古鄉村,幾乎沒看過人家種菜;即使是農家,由於布吉納法索只有乾季和雨季,作物都是一季一穫,一到乾季,很多家庭就沒工作可做、沒東西可賣,容易有一餐沒一餐。但現在,很多組織來這裡挖水井,不少家庭都開始耕種,甚至出現在家裡院子晾衣服的景象。」晾衣服,代表附近有洗衣的水源,也代表家庭成員多了衣服可替換。「雖然孩子大多仍然赤著腳,但穿衣服的小孩變多了,迎接我們的不再是總是裸著上身的孩子。雖然有些衣褲看起來仍顯破舊,但色彩鮮豔的二手衣也不少見。」

有趣的是,村裡連柏油路都鋪不起來,但沿路上,驢車不再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而是腳踏車,甚至幾輛摩托車,而且,4G網路已經出現。「2010年,我在這裡當志工時,得去馬路旁的電話亭付錢打國際電話,或是去網咖寫Email;現在已經有了4G網路,只要台幣200元,都市裡滿街都是手機儲值站,跟台灣的7-11一樣多。雖然大部分的手機都不是智慧型手機,但我的朋友幾乎都有FB跟IG。」

隨著環境與醫療慢慢進步,孤兒變少了,以前聽到的那種「可憐的故事」也變少了。以往,霖恩入學的條件是「雙親至少一人過世的孤兒」,小學一年級隨便招生就超過30人,現在只收得到10幾人,學校開始計畫進一步招收那些非單親或孤兒的貧困孩子。家長與學生的提問,也從單純地「能不能讀完小學」,變成了進一步思考未來的大哉問。

〈教育觀念改變〉尊重孩子 偏鄉父母也成長

霖恩小學的畢業生通過全國畢業考的比例非常高,每年約有八成畢業生通過畢業考,超過其他公立學校的六成。那麼,其他不擅長讀書的孩子呢?有位考不上國中的學生,畢業後就去修輪胎,現在已能靠這一技之長維生,這次,他來見戴裕霖,聊天時說道:「念完小學,讓我更認識自己,去思考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而不是在街上流浪、乞討。」當戴裕霖一行人與霖恩畢業生對話時,也鼓勵他們思考,自己是否能從受助者成為幫助者,偶爾回小學協助學弟妹。「大部分孩子都沒想過這件事,因為他們都以為一定要很成功、當老師,才能幫助霖恩。」

令戴裕霖驚訝的是,當台灣團隊與霖恩學生的家長討論孩子的未來,大部分的家長也不再回答以前常聽到的「當醫生」、「當老師」,而是「看小孩自己想做什麼」。「這樣的觀念其實不容易,因為我記得,這裡以前也是以父母的意見為主、長輩說了算,還有政宣廣告會宣傳讓孩子適才適所的重要,特別是宣導父母要讓女兒上學、不要讓女兒太早嫁人。」不知道是政府多年宣導奏效,或是霖恩老師與台灣團隊長期建立起的文化,在這赤貧的鄉村地區,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想法,跳躍式地擁有了更多的空間。

從學校建立的2004年開始,15年來,許多台灣人前仆後繼地投入布國的偏鄉扶貧,無論政治局勢的變化、語言文化的隔閡,或許就是因為自己也走過同樣的路。對年輕一代而言,更是培養視野底蘊的契機,就像連加恩曾說的:「幫助別人,不代表不關心自己人。對於年輕一代,看見自己所擁的資源並非理所當然,進而培養關心看似與自己無關的人們的習慣,擁有這樣的觀念,或許更能成為台灣的祝福。」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