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師會客室〉孩子人際差 推他一把

2019/03/20 06:00

圖/Tai Pera

文/周素珍

圖/Tai Pera

在職場打滾的你,應該能認同:會做人比會做事重要,實際上,在學校這個微型社會裡,此理也通。

「不過是孩子,哪能和大人世界相提呀。」也許你會嗤之以鼻,可能是幸運的你正教養幸運的孩子,沒面臨人際上的困擾,當然也很有可能你的孩子粉飾太平未提及。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超過六成學生有人際困擾,其中四成跟朋友吵架後不知如何處理,更有不敢說出想法的,統計數據也指出,在兒童的煩惱中,同儕相處高居榜首(25.3%),同樣與人際有關的校園霸凌問題也名列第三(15.4%)。孩子的困擾你聽到了嗎?或該如何幫助他?

「之前校外教學,小玲說沒有同學要和她同座,我有詢問原因並給予建議,最近隨口問起,孩子仍表示狀況未見改善。老師,我該怎麼幫她建立人際呀?」小玲媽媽的焦慮相信是許多親師深覺頭痛的課題,學習可以投注時間及金錢加強,但人際牽涉的是孩子的個性、同儕的文化及環境的變異,不是「權威」或「賄賂」可以撼動,如何「幫」起?但往往造成孩子心靈受創,學習受阻,而且不是被孤立才會有困擾,因朋友太多而苦惱的孩子也大有人在,面對孩子無助的眼光,父母的確難以坐視,該如何著力呢?

〈家長看過來〉STEM策略 從此著手

在此提供人際改善策略的「STEM」供家長做參考:

Start:孩子要改善人際窘況,首先得要他自己「自覺需要」而產生改變的動力。

月月一向獨來獨往,生性熱情的媽媽看不慣,總勸她要多和同學互動,並希望身為導師的我製造機會,我盡量藉由學習分組討論讓她融入團體,並要其他學生下課邀她同玩,一開始顯熱絡,但不久就降溫了,追根究柢,原來身為獨生女的月月,生活周遭以大人居多,反不習慣跟同年紀的孩子對話,「就聊不來呀。」月月如此回饋:「我比較喜歡自己做想做的事。」

有時,父母得釐清,孩子的人際關係良劣是「他覺得」還是「你覺得」,是「他」想改變還是「你」?別讓善意變成揠苗助長,反讓孩子困惑。

Team:在教育現場多年觀察到,通常到了中年級之後,班級慢慢會產生小團體,這些小團體除了一開始就是「麻吉」,往往還有一些共同特質或目的,同一個社團、被老師委託任務、有共同興趣等。孩子「不懂交朋友」,父母可幫孩子找出和他磁場相近的同儕,甚至委託較活躍的孩子帶領,往往能達到效果。

另外,與其他家庭聚會或交流,增加孩子與其他孩子互動的機會,對同儕處理也會有所增長。父母間也不妨建立社群(fb、line等),可以藉由從別的家長角度認識孩子未知的一面,一方面學習教養策略,一方面也獲得不同觀點澄清。

Encourage:父母的激勵及認同是孩子最需要的支柱。「我跟小玲說同學都不跟她玩,就是因為做事拖拉、動作慢,加上個性差,常罵人,才會如此。」小玲個性誠如媽媽所言,但我並不贊同這種只批評而無建設性的對談,尤其孩子陷低潮,正需跟你取暖,你的落井下石只剩下情緒,卻無建設性。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揪出元凶,透過分析討論的對談方式做釐清,而非評語式的裁定,冰凍三尺,要改變絕非一日之暖,尤其是複雜的人際互動還牽涉第三方的態度及環境氛圍,只要方向是良善的,父母得時時砥礪及鼓舞,免得心急的孩子未見成效,反更加自我否定。

Manners:你與孩子的態度或心態也是要緊的。人際關係的好壞無法強求,也強求不來,人際差並不代表一無可取,可能只是沒遇到對的人,父母要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亮點及自信,而非著眼於外界的評價,或僅由外界的評價來認識彼此。

期期跟我哭訴:「我很糟糕。又又都不跟我說話,我一定做錯事惹他不開心。」原來是因為又又跟期期借圓規,期期正在使用而延後出借,又又就心生不滿,遇到這樣自我中心的同學,我真想勸期期別太在意他。類似這樣的事件,在校園中十分常見,風涼者視為平淡生活中的花絮,但身陷其中,真的頗令人困擾。還是勸父母及孩子用較宏觀及開放的心情看人際。

在社會中,與人相處的哲學充滿學問,卻沒有專門一科做學習,需要的是家長的身教、言教及境教當示範及教材,養成及幫助孩子擁有良善的同儕互動態度,相信一定比成績表現更重要,且對未來有幫助。(作者為教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