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歐陽文津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首位台灣人

2019/02/25 06:00

歐陽文津

記者凌美雪專訪/記者潘少棠攝影

歐陽文津著作豐富,其中,《Politics Of Nostalgia in Arabic Novel(阿拉伯小說中的懷舊政治)》(左2)曾獲2014年扎耶德酋長圖書獎。

2018年7月,英國國家學術院發布新聞稿公布新獲選院士名單,除了從英國各大學選出的52名,另有20名選自美國、澳洲、荷蘭、德國、匈牙利、義大利與法國的大學學者,共72名,加入1400多名英國國家學術最優秀學者行列。令人關注的是,其中一位Professor Wen-Chin Ouyang FBA(歐陽文津),在她任教的倫敦亞非學院(SOAS)介紹她是「在台灣出生」,因此引發了國人對這個「院士」的好奇。

歐陽文津在張龍雲的書房。

其實,新聞發布那一天,歐陽文津正值暑休期間回到台灣,她的先生是國內音樂圈鼎鼎大名的學者也是低音管音樂家張龍雲,張龍雲還簡訊跟道賀的朋友開玩笑說,大院士正在廚房洗碗,兩人正計畫著迎接歐陽文津接下來的一年研究假期,可以有較多時間留在台灣互相陪伴,同時著手為進行中的研究計畫蒐集資料。

然而,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張龍雲戲劇般地驟然長逝,以前在台北只有張龍雲獨居的房子,現在成為只有歐陽文津獨居的房子,歐陽文津說,「要在台灣陪他一年,這是我對他的承諾。」

歐陽文津於比較文學領域有個與「皮影」相關的研究主題,原本在「聲音」的部分會有張龍雲的合作協助,如今可能需要重新評估或調整方向,歐陽文津說,除此之外,停留台灣的計畫都不會改變。也因此,有機會與時間接受專訪,向國人說說這個感覺很陌生卻很重要的頭銜,以及她的專業領域對人類與文化的貢獻。

中東、亞洲、歐洲的跨文化研究

關於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歐陽文津認為有點接近中研院院士,但比較算是一種榮銜,一方面對全球的學術界推薦很有實力的學者,另一方面委以更多研究方面的使命。

歐陽文津說,2018年正好碰到他們想把院士多元化,因為他們自己的學者認為裡面男性成分太高,多是白人,且大部分是6、70歲以上的學者,「大概我運氣也很好,正好碰上我有一些著作開始在英國學術圈裏面,尤其是阿拉伯文學這個區塊,加上比較文學、世界文學,學院裡面同領域的研究中東的、非西方國家的,認為如果我加入的話,可能他們也可以多元化。」歐陽文津專注的,不是歐洲和阿拉伯比較文學,文化交流的部分也不是以中東和西方為主,而是一個三角的概念,「中東、亞洲,還有歐洲」,就是比較多元化、國際化,視野也比較大。

「可能也因為我做了一些不是純學術的活動,比如評過曼布克獎、評過翻譯獎,跟好萊塢合作過阿拉丁神燈的紀錄片、教育節目,也在BBC上討論過現代的阿拉伯文學,陸陸續續地就有人找我去討論天方夜譚,這個那個的,做很多,然後阿拉伯作者到倫敦亞非學院來,我都會去安排活動、為他們翻譯,算是可以把學術帶給大眾吧。」歐陽文津說,「再者,我是一個台灣(中華民國籍)的學者,是個移民,堅持不拿美國或英國護照,不申請他們的國籍,我想這對他們來講,是很好的多元化的方向。」

絲路串起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藍圖

院士是一種象徵性的學術肯定,但會因此擁有據公信力的話語權,還包括各種計畫經費的審核,以及之後新進院士的評選,包括如何幫助學院更多元化,選什麼樣的人才、做什麼樣的學術,可以讓學院更充實、紮實。因為這個院士集合了全世界的菁英,「它給你一個空間讓你跟這些院士們合作,做出更多計畫。」歐陽文津說,「就像最近他們就要求我寫一篇用很簡單的英文解釋比較文學是什麼。我來寫的話當然是會把中國和阿拉伯文學帶進來,把絲路帶進來,怎麼樣用絲路來做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藍圖,把它多元化。」

本來今年的計畫就是做一些與絲路相關的基礎研究,怎麼樣用絲路來討論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這個題目我已經想了很久了,就是用文物,像青花瓷、皮影、咖啡來想辦法把文化交流帶到文學作品裡面,再從這裏面跳出來,做一個視野比較大的研究工作。」

對國人而言,歐陽文津的比較文學實踐,還有個容易懂的例子,就是她曾經擔任曼布克國際獎評審,「我們那時候的布克比較接近終身獎,由評審自己推薦作者,每一個作者都需要至少有3本小說被翻譯成英文,當時我們有5個評審,我們都要看每一個人推薦的書,那時的布克每2年1次,我們是2013~2015年,那兩年之內,我們看了300本小說以上。」

歐陽文津提到那一屆主席Marina Warner想把布克獎真的國際化,「因為那時候我們覺得翻譯獎、國際獎怎麼全部都以英文為主,給以英文為母語的作者,我們想真正找幾個翻譯比較好的,我的任務就是我會中文、阿拉伯文、英文,我要推薦中國作家、華文作家、阿拉伯作家。」

評曼布克獎 翻譯也在比較文學範疇

曼布克國際獎的原文品質要高、翻譯品質也要高;再來提名名單也一定要國際,所以也是一定要有華人、阿拉伯人....等;那一屆之後,曼布克國際獎就變成出版商提名,不再是終身獎的性質,而是當年出版的書與翻譯版全部考慮,歐陽文津認為,現在的形式算是比較好,以前給翻譯的獎金很少,現在一半一半,比較公平。

「但回顧一下,我們那時的任務比較嚴肅也比較大,不只是評審一個小說翻譯的品質,而是把整個語言裡面的文學介紹給大家。可是那時我們也看到,以翻譯為主、用翻譯來評判一個作家作品的品質,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因為翻譯到底是看翻譯者想翻譯什麼,他不一定是選擇最好的著作,且每一個翻譯家對語文的研究能力都不一樣,就像一個利比亞作家的作品很好,但翻譯的文學品質有落差,就很可惜。」

歐陽文津說,「那時我們也做一些研討會來解釋以翻譯來考慮世界文學的問題,就是說不能只靠翻譯來評判一個作者還是一個文學、一個傳統,當然,這也算比較文學的範疇。」

歐陽文津小檔案:

出生於台灣,4歲移居北非利比亞,精通阿拉伯文、英文與中文。

利比亞的黎波里大學阿拉伯語學士畢業後,赴紐約取得哥倫比亞大學中東研究博士;曾於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和維吉尼亞大學教授阿拉伯語言與文化。1997年起擔任英國倫敦亞非學院近東與中東語言及文化系專任教授。

致力研究阿拉伯文和中文比較文學、世界文學等,其中包括絲路研究。

成長至今,分別在英國住了20年,利比亞18年,美國15年,問她,「覺得故鄉是哪裡?」斬釘截鐵回答:「沒有故鄉!也不想要有故鄉!」然而,她卻不曾放棄中華民國護照,她說,因為黑髮黃皮膚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從北非到西方國家,在性別與種族歧視的環境裡成長,「換護照不會比較好,也不會比較不好。」

但在跨文化的成長過程裡,歐陽文津自認內在文化影響最深的是阿拉伯,因為從小在阿拉伯文化中長大,是滲入骨子裡流著的文化血液,長大才到西方,英國與美國文化都很多元,1982年在美國認識張龍雲,也開始對中國文化有較深接觸。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