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陪孩子做功課 你就崩潰?

2019/01/14 06:00

圖/rabbit44

文/周素珍 圖/rabbit44

圖/rabbit44

「妳快點寫好不好!」「要教幾次妳才會呀!」弟媳一向溫順,但這時卻披頭散髮,面目猙獰,原來她正在陪小姪女寫評量作業,已瀕臨崩潰。

孩子的功課令你抓狂嗎?都如何處理孩子的家庭作業呢?是不是曾經羨慕歐美國家的孩子沒有家庭作業,卻又擔心孩子回家「太閒」、缺乏練習?

〈家長看過來〉送安親班 不是萬靈丹

學校出的家庭作業項目,大致還是以「複習」為大宗,目的是讓孩子精熟課程及檢視學習成效,藉由即時糾錯書寫時的訛誤,並追蹤孩子學習概況,除了幫助老師評估教學成效,更是父母最直接掌握孩子學習的方式,立意雖良善,但,「這個也不會,你上課是在發呆嗎?」「你腦袋是不會變通嗎?」諸如此類刺耳的語彙,只要一出現,親子關係立刻打入冷宮。

所以,如何在作業及關係和諧間達兩全?「我沒時間教孩子,所以交給安親班……」的確,教孩子作業真的勞心費時,忙碌的現代雙薪家庭,真的無暇;「我沒在工作,但每次教孩子功課就吵架,母子感情都變差了;而且現在國小的課程跟以前都不一樣,我也不會教,所以,還是花錢送安親班。」這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只要經濟許可,「送安親班」看似兩全的決定。

但同事的經驗分享讓我傻眼:「我出了一項假日作業,希望父母能帶著孩子上超市買菜,目的讓孩子體會交易生態,也期待藉由購物活動促進親子互動。哪知,竟然是安親班集合帶去,而且回來的分享日記大同小異。我的天!」回想前幾年我還會出「和父母一起運動10分鐘」或「幫忙做家事」的習題,得到的相信僅是書面資料,執行的屈指可數。

補充一點,安親班老師拿了錢財必須「消災」,孩子回到家常是完美作業,所以,建議可以請安親班老師在孩子錯誤或一直無法理解的地方註記,當你檢查作業時,也能大略掌握孩子的學習成效及做再測或補強的素材,別等到月考,才發現孩子「沒想像中厲害」。

〈教戰守策〉「SOP」建議 贏得雙贏

我能體會為人父母的難處,只是,孩子的學習及成長全權委交安親班,就安心了嗎?然後苦嘗「孩子要我陪,我沒時間;當可以陪孩子,孩子已經不要我陪了」的悲嘆宿命?孩子的學習真的需要家長的陪伴。「可是,我也有事要忙呀」「可是,我累了呀」……這許多的「可是」,我只能重申:「可是孩子是你的,不是安親班的呀。」所以,聽聽以下「SOP」建議,每天只要撥出30分鐘到1小時陪孩子寫功課,相信會更了解你的孩子。

S(silence):關掉你的「直升機」噪音,給孩子一個安(平)靜的環境寫完作業,等寫完後,再一起檢視,若有訛誤,先圈註,給孩子思考及修正的時間,別急著教,記住,是「平靜」的思索空間,別一旁盯梢,你及你「關注」的眼神,容易造成孩子依賴、分心及害怕,也常是觸發怒火的源頭,先「眼不見為淨」吧,利用這段時間做些該做(忙)的事。「我一離開,他就放空」的孩子,就「數字倒數」,擺個定時器,讓孩子知道多少時間得完成,而且,一定會堅持到孩子完成,才能放他自由。

O(opinion):「孩子的作業,是『他』的作業。」家長得讓孩子明確了解這個點,出錯或困惑時,你會給予價值澄清或建議,尤其是創作型作業(勞作、日記、作文等),你的意見是建議,不是主導。這類作業常是「困擾作業榜首」,但,家長要做的真的只有建議及「放下」。班上一些孩子的勞作常因父母「看不下去」而成了「家長作業」,久而久之,孩子的作業可成了你的責任,之後的「作業怠惰」,可想而知。另外,給意見時,別把「這個也不會」「怎麼這麼笨,教都教不會」當開頭,唯一好處只有抒發情緒,隨之而來的壞處你應經歷過。

P(patience):這絕對是先決條件,也是問題起源。「我覺得我很有耐心,教孩子就忍不住音量、脾氣變大。」因為會在意,因為有想望,所以,會「恨鐵不成鋼」,但請務必沉住氣,你的耐心陪伴,會讓孩子信任你、想親近你、想聽你說,這會幫助你擁有貼近自己的子女。

叨絮一堆,還是總歸八股一句: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再忙,也陪陪孩子吧!這是家長的「作業」,也該盡力做好!(作者為國小教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